【糧食日】冬季裡作豐富多元 美濃實踐農村幸福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糧食日】冬季裡作豐富多元 美濃實踐農村幸福學

糧食日:作物多樣性構築糧食安全

2015年10月16日
本報2015年10月16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國慶日過後,高雄美濃農民摩拳擦掌拚冬季裡作,這是一年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家家戶戶都不得閒。

今年來了兩次颱風,氣候過於潮濕,似乎不利於白玉蘿蔔,美濃沿途的農地,有些太早種的蘿蔔,歷經雨水洗禮,已出現頹勢;按照老人家傳承的知識,國慶日下種的白玉蘿蔔則陸續冒出土地。農民陳先生的白玉蘿蔔剛下種幾天,小小的苗已經冒出頭,再過45天就可採收,他將一半收成交給美濃農會販售,另一半部分供遊客採收,剩下的就作成醃漬品自己賣。


種了4天的白玉蘿蔔,冒出頭了。圖文:廖靜蕙

 

從菸葉田沒落啟動多元的冬季裡作

位處熱帶的高雄美濃,一年可耕種三期,過去美濃農業種植都在國家經濟體系下運作,兩期稻作,加上一期菸葉由公賣局收購,養成美濃人按部就班「公務農」的性格,尤其是夾縫中的冬季裡作還能種菸葉,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他們視為幸運的事。

菸葉曾是美濃冬季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攝影:廖靜蕙

菸葉曾是美濃冬季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攝影:廖靜蕙

然而,2000年加入WTO,公賣制度廢除後,美濃的菸葉生產跟著沒落,除了民間團體致力於將菸葉視為文化地景,保持一定面積的種植,由政府保價收購;但製做本土菸,技術和資本門檻都很高,非一般民間企業可及,種了之後,仍無法自成產業。另一方面,也有大力主張發展觀光、休閒產業,於是有彩繪大地的活動,種什麼已無關緊要。

美濃農會推廣課長鍾雅倫說,2000多公頃的菸葉田面臨轉型對農會是一種壓力,尤其沒有一種作物像菸葉這麼穩定,農民原本很清楚知道種菸葉可以領到多少收入。過程中,幾個民間團體與農會努力思考替代作物,以早期在美濃出現過的傳統作物為主軸,木瓜、四季豆、紅豆,白玉蘿蔔、檸檬等,都出現在名單,最後拍版「白玉蘿蔔」。

配菜出頭天 遊客休閒兼分攤採收勞力

白玉蘿蔔是美濃人傳統吃的小蘿蔔,美濃人吃這作物已經好幾十年了,連當地耆老都記不得何時開始吃。過去白玉蘿蔔因離土三天就會軟掉,不具商品價值,但是美濃人都知道它好吃,所以每年冬季種菸葉時,就在旁邊水圳旁的畸零地種一些,並不是為了拿去賣,而是當季鮮吃,之後絕多數是醃漬,夏天沒蔬菜時吃,是美濃家常必備品。

如此普通的作物,提出來當地方產業特色,受到很多質疑,農民不解為何不是檸檬、木瓜,而是名不經傳的小蘿蔔?

鍾雅倫解釋,白玉蘿蔔因缺乏市場競爭力而乏人問津,相對的,也不會有人覬覦市場價值而大面積種植;搭配休閒農業更扭轉局面成優勢。

「既然它賣不出去就讓遊客進來美濃吧!」鍾雅倫說,全台灣每個農村都在做醃漬,蘿蔔更是醃漬主力,因此白玉蘿蔔的行銷朝向鮮食,讓遊客進來拔蘿蔔,當天拔完帶回家,馬上就可以煮來吃,或放到隔天再吃,吃不完再來教醃漬。美濃長一輩的人口中的小蘿蔔,由此變身白玉蘿蔔,成為全台民眾冬季美食。

美濃的氣候特別適合種白玉蘿蔔,尤其是靠山的北美濃,對無力學習新技術的老農是不錯的選項。但採收時重勞力對老農是相當重的負擔。這幾年農會及當地民間團體極力推動「美濃白玉蘿蔔股東會」,就是為了解決採收時的勞力需求。

「收成時每分地上千斤的蘿蔔,要老農一袋袋背出來是會掉眼淚的!」鍾雅倫解釋,但如果遊客來拔蘿蔔分攤二至三成的勞力,親近農田吃到最新鮮的蔬食,又能穩定蘿蔔價錢,是最佳解決方案。即使無法受惠於遊客或其他七成以上勞力,雇工採收也划算,也創造就業機會。

目前白玉蘿蔔維持在200公頃的生產面積,因此可談「計畫性生產」,農民都知道買蘿蔔種子要到農會買,又便宜、純度又高,種出來的蘿蔔好吃、品質一致;更重要的是總量管制,誰買了多少種子、種多少面積,農會都一清二楚,推廣上也比較有把握。

白玉蘿蔔顛覆學

白玉蘿蔔振興,在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涵。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說,過去男人忙著種菸葉時,婦女則利用水圳邊的畸零地種植白玉蘿蔔,當家中的配菜,這時候很多水圳畸零地種了很多菜,漂亮而有層次感,有如書寫著家戶的故事。


白玉蘿蔔從邊緣地位躍入主流地位,象徵著女性在農業生產的處境。圖文:廖靜蕙

菸葉是家族重要收入,稻米菸葉生產是以男性為主,婦女在傳統客家庄,雖然背負著雙重勞力,既要在田裡要幫忙耕種,回到家還是要操持家務,但角色卻很邊緣,死後無法入宗廟,頂多留著一個繼承自父親的姓氏;但是家中的食物則是由婦女主導,生產的技術和種原都由女性掌握。

如今,當菸葉消失於農地後,白玉蘿蔔從邊緣空間移到主要的空間,婦女的角色也跟著由邊緣地位逐漸扶正。即便男性學會了種植的技術,也不會排擠婦女的地位,畢竟蘿蔔賣不完,還是由女性做好保存、醃漬的工作。產業型態上轉化透過白玉蘿蔔的涉入,凸顯女性在農村的角色。

從田邊談判到桌邊談判 機械化減少農民負擔

不知何時開始,美濃白玉蘿蔔成了冬季裡作的招牌,其實它只占約莫1/10的面積,冬季裡作多樣性才是美濃的特色。每逢冬季,美濃老農間「紅白對抗」也隨之開打。除了白玉蘿蔔,另一項老農作物則為紅豆。鍾雅倫說,上天給美濃的環境,南邊的氣候環境條件就是適合種紅豆。

剛冒出頭的紅豆苗。攝影:廖靜蕙

剛冒出頭的紅豆苗。攝影:廖靜蕙

 

2011年起,美濃紅豆全由農會收購。鍾雅倫說,台灣的雜糧基本上掌握在四至五個糧商身上,通常大盤商是委任地方盤商「包頭」到農田收購;包頭帶著割豆機來跟農民談,價格也都和其他盤商聯合好,假設大盤開了價格每台斤(600克)35元,到包頭可能只給農民31元,並直接在田邊跟農民交易,價格談不攏直接走人;農民擔心辛苦種出來的紅豆賣不出去只能點頭,根本沒有議價談判的能力。

2011年,包頭開出跌破成本價的26元,並且一路往下跌,農會深知這已使得農民血本無歸了。「我們從那一年進場收購紅豆,並以26元收購,穩住價格。」從那一年開始,農會每年都入場收購,從此美濃紅豆產業大改變,面積也從200公頃到現今接近1000公頃;不但機械化、太空包也可進場,減輕農民負擔。

農會收了這些豆子後,讓盤商找農會談,將過去田邊交易一變為桌邊交易。另一方面,當農會與農民契作,管理上更謹慎,農民須依照合約,做到無農藥殘留。目前農會契作將近80公頃契作,直接以農會品牌售出,而且供不應求。

目前美濃紅豆非契作價格,開盤價會接近市價略高,豆子進來後,還會把最後價格產生利潤,回補給農民。契作價格則保證為當季高價,如果符合美濃農會種種安全用藥規則,尤其是絕對不使用巴拉刈,做到藥檢N/D,還會有每斤三元的獎勵金;如果當年豆子價格賣得好,還會回補農民,例如去年總共回補五元,也就是簽約價39元再加上五元,每斤44元的生產價格。

一般人認為,老農是最難改變的,但是美濃農民卻讓鍾雅倫感動落淚,例如配合寫產銷履歷,最後送藥檢的結果,八至九成都達到零殘留的標準,其他一至二成的殘留也是在安全用藥容許範圍內,紅豆每年至少開3次講習會,今年種植前講習,一開場老師就說,今年雨水多,你們要注意畦要做高。老人家都做到了,藥檢結果更是超乎想像的好,戳破老農無力接受新觀念的迷思。

橙蜜香番茄青農也可睡到自然醒

另一項美濃正夯的作物是橙蜜香番茄,目前也有200多公頃的規模。鍾雅倫認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因為一位農友來自花蓮的美濃女婿,由於他種了橙蜜香番茄成效佳,帶動青椒產銷班班員,轉種橙蜜香番茄。「可能是青椒和番茄同為茄科吧!」這句話聽起來還真有幾分道理。

下午三點多,橙蜜香番茄農民陸續出動上工。攝影:廖靜蕙

下午三點多,橙蜜香番茄農民陸續出動上工。攝影:廖靜蕙

不到十年間,橙蜜香番茄已有五個產銷班,每一班都有40~50人,也讓越多年輕人返鄉。鍾雅倫即說,到底是青年返鄉造就了橙蜜香番茄,還是橙蜜香番茄造就了青年返鄉,已經分不清了!
 
這些青農作息時間也顛覆傳統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他們的信念,反而往往睡到自然醒,傍晚再上工,帶著頭燈做到半夜也快樂。「自己就是老闆,喜歡幾點起床都沒關係!」一開始是老農看不慣青農作息時間,爆發家庭衝突,但這種衝突隨著豐收而消弭於無形,充裕的收入,讓老人家放心交棒給年輕人。
 
農會惦量這群農民都是佼佼者,不需農會幫忙,沒想他們找上農會談整合。他們打團體戰,每年5個產銷班成員坐下來談價格,讓價格一致,不讓產業因削價競爭崩盤;他們互相支援,訂單太多、供不應求,還會轉介給其他農民。技術上也會透過社交網路群組交流,病蟲害拍照上傳群組,立刻獲得其他人幫助,不然就找農會或改良場。

橙蜜香都是宅配,一個產季下來,連帶創造宅配業數億的產值。

中壯農努力種 等著刷本子

除了白玉蘿蔔、紅豆、橙蜜香番茄比較大面積,其餘作物就比較分散,包括敏豆(四季豆)、胡瓜、小黃瓜、辣椒、香蕉等,由一群50~60歲的中壯年農民操持。其中又以敏豆為大宗,農地上架著「ㄇ」字鐵架的農田,爬著不同成長速度的藤蔓,幾乎都是敏豆。

鍾雅倫說,農民只須努力工作,把農作物包裝成箱,載到農會的集貨場,由農會派車運送到台北,隔天起床開電腦,農民就知道賣多少價格,後天起床錢就入帳了;農會則從運銷扣3%的手續費獲利。

種種與農民良性的循環也說明,何以全國農會蔬菜和水果產銷,同時入圍十大的,只有美濃農會。

美濃冬季裡作就是多元性

「台灣小農的價值和多元化的生產,必須與生態環境的維護扣連。」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說,美濃農民是香蕉種完種水稻,接下來可能又種紅豆或大豆輪作,蔬菜也是這樣,可能這次種長豆,下次不見得會種豆類,將各種作物的耕種技術不斷在田間練習、保存下來,秋冬多元的蔬菜、水果,讓美濃的冬季裡作頗負盛名,帶動民眾親近農田的機會。

「我常跟農民說,種水稻是最笨的,機械化程度最高,技術門檻最低,但是美濃種水稻的人,我給你掌聲,因為維持了地力以及生態功能。」他說,水稻對土地的涵養最好,因為農民種了水稻,把土地涵養的很好,才能種這麼多蔬菜和水果作物。

鍾清輝分析,種一期水稻花四個月左右,一甲地也不過15萬元收入,卻因農民勤於耕種,使得灌排水路能維持得好,雜草防治的成本相對降低,並使得農地的運用十分精彩,也帶動農田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用藥防治的成本。

他舉香蕉為例,一般人都認為香蕉王國是旗山,其實讓日本人念念不忘的「北蕉」是在美濃,「香蕉就是要和水稻輪作,才能克服黃葉病、品質才會好,」現在香蕉都是單一作物密集耕種,就需不斷調配品系防治病蟲害。

美濃的北蕉好吃的基礎在於與水稻輪作。攝影:廖靜蕙

美濃的北蕉好吃的基礎在於與水稻輪作。攝影:廖靜蕙

農地地力維持好,農業才會賺錢,才會吸引年輕人進入農業,穩定下來從事農業有未來。這幾年美濃農會推國產黃豆,要求不使用巴拉刈,顧好農民的生計,也會拜託農民種什麼。鍾清輝認為,不能把農業拉得太高調,只能亦步亦趨解決農業問題。

台灣里山倡議:以里山精神理解農村,再談個人行動的可能性

多樣化的作物也交織出美濃生產地景的獨特美感。進入美濃沿途有月光山系陪伴,美濃人視為「鄉愁地景」。人字山下,山腳邊的平原就是家人居住的聚落,山坡地上、有點高度的地方,則有先人墳墓注視著自己的子孫,庇護家中的土地;山谷間溪流沿路貫穿的廊道與墳墓之間提供緩衝的功能,讓山中棲息的野生物到此短暫歇息。阡陌相連的農地,不同的作物競相成長,提供人類糧食,也讓野生物得以依存。


里山是人與萬物居住之處,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之處。攝影:廖靜蕙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解釋,人住在平原上,山坡住著祖先,每天看著平原上的人生活和耕作,督促也是保佑,這樣的地景,前面是生產地景,聚落伙房就是生活地景,後面就是野生物棲地的生態地景,就是日本所說的「里山」;而台灣處處都是里山,重點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理解它。

「里山就在我們身邊,如果你認真地看待農村的發展,任何農村都具備里山的知識、精神、技術條件,關鍵在於有能力把這些變成我們理解農村的方式。」溫仲良說,所以到任何農村,都有能力理解生產地景為何長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個生產地景與當地生活、在地生態呈現什麼關聯性;理解這些之後,才會知道個人行動的可能性。

「里山是不假外人的,不要把它當成特殊、瀕危物種來談,」他說,里山應該是讓我們回頭看自己的故鄉,看自己出生的土地,或者是生活過的農村,並且有能力理解生產地景的變化過程,因此當我們回到農村,才知道行動要放在哪裡,成就屬於家鄉的里山倡議。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