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3日
摘錄自2009年4月13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南台灣屏東恆春地區「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游」客下海就能吸引上百尾色彩斑斕的魚隻親近!該保護區保育有成,2004年魚種不到50種,5年後登記魚種已多達178種,成功復育馬糞海膽2萬多顆。這是台灣迎戰全球暖化危機,首次由民間發起保護海洋的成功案例。
「推展環保,也要考慮在地經濟,觀光結合保育,才能創造多贏」鄭明修也提醒,到餵魚區仍以欣賞為主,人類餵食野生動物易使牠們失去自然覓食的習性,「手不摸魚、腳不踢海底,一次不要太多人下海,否則就像下水餃,水都濁了。」
鄭明修表示,海洋是台灣的藍色國本,保育才能孳生海洋利息。政府應輔導在地漁業轉型,發展「在地生態博物館」,可以參考印尼布納肯國家海洋公園,開放社區民眾考照擔任在地潛導與第一線生態偵察員,創造返鄉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