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 海上救援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6月17日 海上救援

2011年06月28日
作者:Ching Chen

6月17日是讓人心痛的一天,也讓我上了震撼的一課。

破壞者與保護者常常存在著你前我後的關連性,前者為了私利, 不顧生態平衡的維持與道德倫理之根本,讓後者試圖在補救的時候備感心痛與無奈。

牽罟是指傳統漁民捕魚方式,由漁民出動小船或竹筏將重達280公斤、長660公尺的漁網(罟網)灑到大海來包抄魚群,等舢舨驅趕魚群入網後,岸上大家分成兩端,將漁網由外海拖上岸邊。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澎湖些許海域把牽罟開發成新的觀光活動,目的是在於讓觀光客去體驗當地討海人的生活,業者會開船出海撒網,再讓遊客用類似拔河的方式在沙灘上收網。

遊客當然希望能夠滿載而歸,事實也如此,當網越收越緊,越收越重,加上業者的鼓吹下,這些遊客就越興奮,接下來的是近百隻的河魨與其他的海洋生物被拖上岸。

原本以為遊客在興致沖沖的拍照留念之後,他們還會保有一絲絲對無辜生命的關懷與事後這些奄奄一息的小生物該何去何從的疑問,很殘酷的是,這些遊客們把能吃的魚裝進了袋子裡,抱著今晚可以加菜的心情,開心得返回….。

還有呢?還有這些近百隻不能被「利用」的河魨呢?隻隻氣得把自己漲得跟氣球一樣,有些河魨的腸子內臟已經因為收網時的重壓力而從肛門被擠了出來,有些則是身上刺著同伴的肉,牠們都在沙灘上苟延殘喘的大力呼吸著,而當初為了娛樂把牠們從海裡拖上來的業者與遊客,早已歡天喜地得回家了…

對於做生態保育的人來說,我們真的很傻眼。

人類的食衣住行都與自然界的生物脫離不了關係,但是要在資源友善的利用之下為前提,而非為了新奇好玩,讓這些小生命逃不過被曬乾的命運。

在救援的過程中,我們含著不捨的眼淚,小心翼翼得捧起牠們,嘴裡唸著:你們不要再氣得鼓鼓的了!

因為刺河魨在充氣時並無法活動,再這樣下去是沒有機會游回大海的。

基於我們在場只有3個人要救百隻以上的河魨,再加上很多河魨並無活動能力,即使放生到較深海域還是會被浪打回來,這使救援工作變得困難許多,後來感謝岸上的店家提供容器,讓救援效率因此提高不少。

262387_10150300526570269_692115268_9922282_7507397_n270009_10150300526815269_692115268_9922289_247663_n260228_10150300525720269_692115268_9922267_6390049_n

遺憾的是,在嘗試的最後急救下,還是無法挽回部分我們來不及救援或早已負傷累累的河豚或其他魚類,將生命斷送在這殘酷的娛樂目地之下。

259973_10150300529035269_692115268_9922348_8222129_n261836_10150300528785269_692115268_9922341_2547736_n

270695_10150300529505269_692115268_9922365_155583_n269602_10150300529235269_692115268_9922355_6612084_n

其實近年來,台灣的環境生態行動已經跟民眾日常生活所關心的事產生密切的連結,許多地方性的環保與文史工作團隊,都漸進參與地方環境生態的保育。強調遺傳、物種以及生態多樣性,然而,目前一些保育仍只重視「少數種物種」的保育工作。

270969_10150300527710269_692115268_9922310_4138458_n

台灣在生態保育政策以及步入棲地保護的道路上,基於自然生存權及維持美好生態的環境倫理,是人類必須努力的目標。此外,生物資源提供人類直接及間接的利用價值,人類更應保護及妥善利用生物資源,並進行「合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