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國海、地中海、北海是船難熱點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南中國海、地中海、北海是船難熱點

2013年06月10日
本報2013年6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世界海洋日(6月8日)發佈最新報告,指出許多世界重要海洋因為航運事故頻傳而陷入危機;尤其是南中國海、東印度洋、東地中海、黑海、北海和不列顛諸島海域,是發生航運事故的熱點。

WWF於世界海洋日發佈最新研究,指出許多世界重要海洋因為航運事故頻傳而陷入危機。圖片來源:WWF 。

「南中國海和東印度洋是珊瑚大三角的所在地,擁有全世界76%的珊瑚物種。不過1999年起,這處海域已前後發生293起航運事故。就在今年四月,一艘中國漁船在菲律賓珊瑚礁保護區擱淺,這塊珊瑚礁保護區一月時才被美國海軍艦毀損過。」WWF海事部經理Simon Walmsley博士說。

在海上失蹤或沈沒的船隻中,漁船佔1/4,一般貨輪則佔了40%。貨船一般來說航程較短,包括東南亞地區沒有固定路線、隨機載貨的不定期貨船。

航運事故對環境產生的風險,和船隻所運載的有害物質種類(如石油)跟量,以及事故發生海域本身的敏感度有直接關係。

2002年聲望號油輪船難,油污滿佈西班牙海域與海岸。照片來源:WWF。Raúl GARCÍA攝。2002年,「聲望號」(Prestige)沈沒造成7萬噸石油外洩至西班牙海岸外的大西洋中。

「聲望事故不但對環境造成衝擊,經濟上也損失近80億歐元。即便是小規模的航運事故,若發生在大堡礁這類敏感度極高的脆弱海域,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後果。」Walmsley如此表示出。

氣候變遷模型中越來越頻繁的暴潮、風浪形態改變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都會增加沈船的風險,進而增加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可能性。有50%的航運事故肇因於惡劣氣象造成船隻進水或折成兩半而沈沒。

目前全球船隻運作範圍快速擴張,並開始例行性的進入危險海域,若不採取預防性的措施、根除可預見的事故原因,航運事故發生的機率和環境破壞的嚴重性勢必隨之增加。

Walmsley表示,「我們希望船運業界能宣導企業主和業者責任,並鼓勵企業主們和較優秀可靠的船隻註冊國合作。不負責任、紀錄不佳的企業主和船隻註冊國必須被公布周知,以驅使其改善作業標準,減少事故發生機會。」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