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氣候變遷 社區大學創意教案打頭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迎戰氣候變遷 社區大學創意教案打頭陣

2014年01月10日
本報2014年1月10日台北訊,林睿妤、翁倩文報導

氣候變遷與在地挑戰工作坊希望透過各地社區大學的環境教育課程,從在地展開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氣候變遷調適概念如何化為在地行動?光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是不夠的!行政院環保署與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昨(9日)在台北NGO會館舉行「氣候變遷與在地挑戰」工作坊,集結8所社區大學集思廣益,將《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轉化成調適教案與行動方案,從民間做起,為面對未來環境挑戰做準備。

該計畫首次在全台8個社區大學進行32小時環境教育課程,目標為引進氣候變遷議題成為民眾普及的知識,最終期望透過社區參與,在地方執行實際的調適方案。

其課程規劃除了邀請領域專家學者授課核心知識外,亦由各社區大學依照當地社區特色,規劃契合氣候變遷主題的多元化課程。透過戶外參訪、社區工作坊討論與實際操作等方式,刺激學員思考如何在周遭生活中尋求改變可能。

水資源、防災成重點  南北社大因地制宜

儲水槽打底工程及開闢便道 北投社大參與工作坊中有4所位於北部,4所來自中南東部的社區大學,規劃出符合當地地形、人文的教案與行動方案,而「水資源」、「災害」領域普遍受到各社區重視。以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與台南市曾文社區大學為例:

北投社大行動計畫以「以色列中水回收系統」為範本,將「生態工法的中水回收系統」規劃於校區閒置空地,設置中水回收系統,及帶領民眾實地參訪國內中水回收系統案例,甚至嘗試使用省水、省電,無須馬達打氣的「無動力揚水器」,企圖推展至在地社區、溫泉區業者。

位於台南市中心的曾文社大,向88風災經驗學習,規劃讓民眾調適與水共存的課程,例如:邀請大茉莉農莊主人教學使用舊報紙打造空間,讓學員實作建設綠建築,及透過參訪大地莊園生態社區,實際了解雨污水分流、回收循環系統、設計建築高腳屋,重新讓學員學習祖先經驗。

都市型社區  著眼空間利用、節能綠化 

低碳上學 永和社大而都市型社區課程設計,偏重在利用城市建築空間,以及改變通勤等日常行為做為行動方案的重點。以新店崇光社大為例,其行動方案是進行社區環境資源調查,建立完整社區防災機制與策略擬定,未來則將開設屋頂菜園及魚菜共生的技術課程,希望能讓社區民眾實際運用在生活中。

而新北市永和社大的學員思考的行動方案,則包括住宅綠化、使用節能電器等社區降溫方式,以及成立社區巡守隊監測山坡地崩塌情形,未來期望能結合當地學校持續進行低碳上學日行動,減少汽機車的碳排放。

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柳中明表示,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很有力量,台灣民間活力十足,應該多多參與國家政策,像「台南市自治條例」利用社區營造將閒置空地轉變為綠色空間,就是由民間遊說政府的政策條例。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育明表示,盼望未來全國社區大學畫出屬於台灣的氣候變遷調適地圖,帶動當地社區,將防災、減碳等理念真正落實於生活中。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