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工業是十大建設之一,曾為台灣帶來驚人的GDP成長,卻也讓環境受到石化產業鏈的污染。已經有40年歷史的中油林園三輕廠,在民國97年底,以更新之名進行擴廠,環保團體與居民質疑「有條件通過」的環評,缺乏正當性。長久以來,周邊居民忍受惡劣環境,罹癌陰影更是揮之不去...
民國62年,前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興建十大建設,其中一項就是發展石化工業。因為地理條件、土地徵收價格便宜等優勢,當時政府決定選址高雄縣林園鄉。從此,林園成為台灣期待經濟起飛的跳板,也成為石化工業的代名詞。
林園位於高雄市南邊,有中芸與汕尾兩大漁港,早期盛產稻米,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民國63年,石化工業區正式進駐林園,長期的污染,引發居民強烈不滿。
民國77年,工業區的污水處理廠在豪雨期間,因為處理不慎,排放出大量廢水,導致汕尾漁港的魚蝦,集體暴斃死亡,引爆了著名的環境抗爭運動「林園事件」。
近年來,林園已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但石化工業造成的污染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決定親自造訪林園,瞭解當地的情況。
林園工業區佔地403公頃,橫跨溪州里、五福里和北汕里。走進五福里,三輕廠房與民宅只有一牆之隔,耳邊出現一陣機器運作聲。原來,中油新三輕廠區與民宅,只相隔一百公尺,這樣的聲音,24小時不曾間斷。
林園早期以養殖漁業為主,近年卻飽受地下水污染之苦。其中中油在民國77年展開地下水污染調查,但當時政府並無相關法令,一直到民國89年,環保署公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三輕廠才因為地下水苯含量過高,被公告為污染控制場址。
除了地下水和噪音,空氣污染也是嚴重問題,我們來到汕尾地區,這裡是林園工業區的下風處。中汕里里長李進宗說明,整個汕尾位在工業區南方,大部分吹西北風跟北風,晚上氣壓比較低的時候,就最容易聞到臭味。
李進宗表示,汕尾地區只有一個空氣品質監測站,相關檢測往往是臨時非長期性。空氣污染不易偵測,但我們24小時都要呼吸。汕尾居民即使難受,卻也躲不掉。
40年前,工業區進駐林園,民國93年,卻傳出三輕即將擴廠。居民與環保團體質疑,污染量將會因此增加。但三輕擴廠案卻仍在97年底,以更新之名有條件通過,並已於2013年8月進行試運轉。完工後,總面積達35公頃,乙烯年產量估計可達80萬噸,為原先的3.5倍。
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表示,其實三輕擴建,就是預防五輕的搬遷,當時三輕更新案很急,開了兩次專家會議就結束了,連環評健康風險評估的計畫書都沒有。
負責健康風險評估的輔英科大團隊,在結案報告時指出,三輕更新案對當地居民造成的風險影響,介於10-4與10-6之間的「可接受範圍」。10-6是指每百萬人中,有一人罹癌風險,10-4是指每萬人中,有一人罹癌風險,之間相差一百倍,區間過大。因此當天出席的專家學者,對於健康風險評估的結論,看法出現極大落差。
除了生活中充滿污染,對居民來說,內心更大的恐懼,來自於癌症的威脅。中汕里里長帶我們拜訪居住在北汕二路的居民,「你們剛才經過的北汕二路,好像是在90幾年的時候,一年裡面死了十幾個,都是癌症的。」
長期以來,政府以振興經濟為由,忽視石化產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40年來,從未對人民說出實話。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居民的健康與乾淨的土地。發展經濟所付出的代價,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更多。
我們的島【石化‧實話 2014環境短片】
06/16(一) 22:00首播
06/21(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