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孔雀草、紫花霍香薊,繁花盛開,黃色、紫色的花朵,吸引瓢蟲、蝴蝶、寄生蜂來訪,將原本樸實的稻田妝點得繽紛多彩;一旁結實纍纍的稻穗也低下頭來,彷彿好奇的想一探究竟。
鑲花邊的水稻田
位於新社部落的水梯田,金黃色的稻穗預告收割的腳步接近,寄生蜂、瓢蟲,這些田間防治飛蝨葉蟬和螟蛾類害蟲的最佳幫手,也面臨斷炊。
為了讓這群辛苦的長工有得吃,農委會花蓮場首個田埂植被棲地營造計畫,結合花蓮新社生態農法水梯田,在田埂種植花草,提供維持這些長工生存所需的食源。
供應人類糧食的作物,往往是大面積耕作,單一化作物相,病蟲害風險相對增高,必須以人為方式增加環境的複雜化。在早期農村,維持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原是生態系服務的秘訣。
花蓮場引入生態系服務,在田埂種植菊科植物,花數多、花期長,提供生態系中天敵昆蟲所需的花粉花蜜,即使稻穗採收後,仍可以繼續繁殖,不至於消失;而孔雀草以及紫花霍香薊,這兩種植物開花顏色呈現互補,也增加農田景觀價值。
田埂也要招蜂引蝶
「我們都以為瓢蟲吃蚜蟲,其實牠也吃花粉花蜜,培養健全的後代,這是跟一般的觀念認知不同。」寄生蜂也需要吃花粉花蜜維生。林立表示,這次田埂植被棲地營造,選擇兩個面向,一是保留當地的非禾本科開花植物,例如紫花霍香薊;另一是人為外加種植的植物。
利用野外現有的物種,需保留禾本科以外的野花。他說,剛到此地時,冬季裡紫花霍香薊開了一整片,這些一般人視為雜草的花朵,並不會入侵到水田內和水稻競爭養分,又會開很多花,提供天敵昆蟲所需的養分,於是就保留種原,集中灑播於田埂,成為生態系的一份子。
另外,若選擇人為操作的物種,如孔雀草,低矮,花期長,種在田埂踩踏也不受影響,也是優選;又因使用雜交一代種子、一期生的作物,種子散播只會越長越不好,不至於有擴散的問題。
若基於成本考量,農民可於一期作中間撒播,到二期作間,讓天敵有食物可攝取。
生態系服務省下資材費
花蓮場不但推有機農業,對於強調生物多樣性、師法自然的農法,也提供農業技術,使能顧及經濟收益的平衡。
這次實驗基地的水梯田,休耕多年後,首種台稉2號,水稻生育初期,遭受負泥蟲危害,葉片曾被啃食成花白一片;引入生態系服務經營田埂植被棲地後,在這期水稻種植過程,只使用一次亞磷酸和兩次菸草水,省下不少資材費用。
「用的資材很少,因為田埂植被幫忙很多」林立說,1包1公斤的孔雀草種子約1100元,200公尺的田埂約需100多元。
田埂植被雖減輕防治資材的成本,不過仍需依不同農田,進行物理性的防治。以新社水梯田為例,負泥蟲危害最嚴重,除了寄生蜂捕食減少蟲害,還搭配自製掃帚,不時將負泥蟲掃除到水中。
台灣田埂宜種菊科、豆科
至於那些花草適合田埂棲地?林立說,適合田埂的物種很多,國外使用第一名是繖型花科,不過並不適合夏天酷熱的台灣,因為灑種易被雜草蓋過。因此,花蓮場選擇國外第二名的菊科植物,花數多,能提供天敵昆蟲喜愛的花粉花蜜。
另外,豆科植物也是優選。林立表示,屏東縣政府推廣的蠅翼草即屬豆科,種下去就一勞永逸,不須每期作都須重新布局。
不過,他建議田埂植被物種仍應多樣化,營造豐富的生態系。
種稻也要懂種花
如何開始田埂植被棲地的營造?林立說,新做或表土裸露的田梗,一開始要將土壤耙鬆,為了容易均勻撒播,需先將花籽與沙子混合,撒種之後潑些水,50天後就會開花。
田埂有草者,則可選擇保留非禾本科的開花性植物,或是在種稻前使用中耕機,讓田埂重新整理過,這時田埂上的雜草覆上新土,讓土壤在鬆軟的狀態下撒種,才有足夠的土壤縫隙讓它們萌芽。
除了田埂植被研究,林立已持續幾年綠籬植物的研究。他說,田埂植被與綠籬作物是不同的概念,綠籬作物指的是多年生的灌木,高度可成籬,再搭配一年生的田埂,使得農田生態更豐富多元,對病蟲害防治效果有加分作用。
今年縱谷飽受飛蝨及螟蛾等蟲害之苦,此地卻能豁免於外,花蓮場即歸功於生態系服務。當台灣農田以經濟生產為導向,並不重視景觀的維護之際,田埂植被棲地營造計畫或能提供反向思考,利用生態系服務,為農民省下不少資材費用,還為農田景觀加分。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