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超市,一整年都可以在商品架上,看到仙草產品,夏季有仙草茶、仙草凍,冬天的燒仙草、仙草雞調理包,仙草麵食和美容保養品,也不斷推陳出新...
不說您可能不知道,台灣一年的仙草消耗量,高達900公噸,台灣人這麼愛吃、愛喝、愛用仙草產品,但仙草在台灣本土的種植比率,卻相當低。
在家門前架起傳統切割機,使勁將仙草乾切段的彭鴻林,一邊工作一邊談到,台灣本土的仙草,在市場完全沒有價格競爭力,「台灣的小包裝,4兩賣50元,中國進來的仙草,還不到20元」自從台灣加入貿易組織後,生意人就偏愛從中國、印尼、越南、泰國等地,進口便宜仙草,台灣人現在吃的、喝的仙草,95%都是南洋舶來品,農民當然也沒有栽種意願。
但這樣的情況,最近有了些變化,在桃園新屋鄉,現在有許多休耕農,加入了仙草栽種的行列。
桃園區農改場姜金龍課長分析,以台灣來說,北部休耕面積是比較大,原因除了農村從業人口年齡老化,再來就是北部農家,幾乎是以種植水稻為主,水稻二期加總,一甲地營收約10萬塊左右,這個數字跟往昔政府休耕補助,一期4萬5、二期9萬元差距不大,「辛苦種植」與「坐領休耕補助」二個選項,農民選擇後者,造成休耕地越來越多。
農糧署副署長黃美華進一步介紹,農委會為了活化這些休耕地,2014年新增五項作物列入補貼,其中一項就是仙草,每公頃休耕地轉作仙草,可獲補助4萬5千塊,並且安排廠商收購,契作價格約60到75元之間,希望有足夠誘因讓農民復耕,也期待能間接提高本土仙草的市占率。
桃園區農改場站長龔財立解釋,仙草非常適合在潮濕的北部推廣栽種,因為它不怕雨水,具有膠質而少病蟲害,曬乾儲存越陳越香,沒有存貨問題,「而且本土仙草香味濃郁,膠質豐厚,仙草成型度比較好,」關西農會供銷主任呂靜妹接著補充。
農糧署推仙草契作,讓農民有了保證收益,也解決通路收購問題,桃園區農改場也協調育苗業者,以扦插方式提供仙草苗,現已經有10公頃的示範種植面積。這些由扦插產生的植株根系,長得快,種植後茁壯快速,雜草不會來搶地盤,減少農民雜草防治的困擾,「仙草非常好管理,沒有什麼病蟲害,存活率應該可以達到90%,」農場負責人林應樹說。
台灣本土的仙草品質好,卻不敵國外低價貨。如今政策補貼,契作與育苗環節已經到位,台灣仙草的絕地大反攻,只缺臨門一腳,農民能否順利把仙草煉成「黑金」,就看國人支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