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到8月前後,是小黑蚊大舉攻擊人類的高峰期,穿短褲的民眾被叮咬後,出現大塊腫疹,不僅奇癢無比,還可能引發皮膚過敏性反應。學者提出警訊,早年只在中南部出現的小黑蚊,近20年來,因為觀光旅遊興起、人車頻繁出入中低海拔遊樂風景區,帶動小黑蚊擴散,現在已經遍布全台...
先穿一層網襪,再穿一層絲襪,中台科大小黑蚊防治中心團隊,拿著自製的簡易捕捉器,以20分鐘為基準,調查台灣各地小黑蚊密度,眾人忍痛露腿引誘小黑蚊,上鉤後趕緊將牠們「關進大牢」。
環保署小黑蚊防治計畫主持人,中台科大醫技系副教授林春福,拿出一張小黑蚊分布圖指出「台灣本島19縣市都已經淪陷」。他指著圖上紅點,說明紅點越大,代表這裡的密度越高,「靠近中央山脈的中、彰、投、嘉、南等鄉鎮,還有花蓮最嚴重」,尤其在梅雨季到中秋節這段期間,更是小黑蚊叮咬的高峰期。
小黑蚊,就是台語的「黑微仔」或「烏微仔」,也有人叫牠「小金剛」。雖然名稱有個「蚊」字,但小黑蚊並不是蚊子。而是一種叫做「台灣鋏蠓」的吸血昆蟲。小黑蚊,顧名思議,身長極為細小,小到只有黑芝麻的二分之一,約1.4mm,也就因為極為細小,一般人在被叮咬當下都沒有感覺,後果卻不堪設想。
陽明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台中榮總過敏風濕科主任陳怡行,曾調查300名被小黑蚊叮咬患者的症狀,發現小黑蚊雖然不會傳染疾病,但有六成民眾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也就是叮咬後病灶大於10元硬幣,或叮咬後紅腫的症狀,持續一天以上。有些則有混合症狀,被叮咬的地方會變成水泡,奇癢無比,甚至爛掉,症狀持續好幾週。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副教授黃國靖也補充,小黑蚊只吸人血,發覺附近有人類體味,就會「蚊」香而來,「飛行高度大約1米,幼稚園小朋友或國小低年級學童,最容易被叮咬」。
早在1913年,小黑蚊就在台中被日本昆蟲學者發現,也就是說,牠至少已經在台灣居住了100年,為何近2、30年突然變得凶惡猖獗,遍布全台?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認為,小黑蚊猖獗的原因,完全是人類造成。像是郊區房子越蓋越多,人口進駐增加了血源供應。中低海拔休閒觀光遊樂區快速開發,人潮也為小黑蚊帶來血源。小黑蚊趁機闖入車輛,移動擴散來到都市的社區學校和公園綠地,這裡的血源更源源不絕,助長小黑蚊滋生擴散。
小黑蚊搭車趴趴走,迅速繁衍擴散全台,民眾因此常有血光之災,傷口是又腫又紅、癢到抓破皮。深受其害的花蓮縣,就決定向小黑蚊宣戰,準備了瓦斯噴火槍和高壓水柱,要「除青苔」。
中台科大醫技系助理教授吳正男解釋,小黑蚊目前還找不到天敵,無法用天敵防治,但噴化學藥劑又會傷害環境。幸好研究人員發現,小黑蚊會在青苔上產卵,幼蟲也以其中的藍綠藻,當作食物來源,因此除青苔,可斷絕小黑蚊的生路。
不過持平而論,青苔分布廣泛,數量又多,想把青苔除得一乾二淨,幾乎不可能,還有其他防堵小黑蚊滋生的方法嗎?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指出,小黑蚊嗜吸人血,吸血一次可以生50顆卵,會猖獗是人供養出來,只要不給食物、不供血,就能降低數量。
但是中台科大小黑蚊防治中心卻觀察到,許多民眾會有幾項錯誤認知,認為小黑蚊會「挑肉吃」、「只叮外地人」、「不會叮我」...,錯誤觀念讓小黑蚊更為猖獗,因為「小黑蚊什麼人都叮,只是你沒感覺,沒症狀而已」,林春福補充說明。
一隻小黑蚊吸一次血,可產50顆卵,讓2隻小黑蚊吸飽喝足,就會下100顆蛋...,比芝麻還小的小黑蚊,嗜吸人血,繁殖力又強。偏偏有人抱持著「小黑蚊不咬我,我不怕小黑蚊 」的心態,為了愛美或嫌天氣燥熱,在小黑蚊高密度地區袒臂露腿,裸露皮膚,沒想到反而製造更多小黑蚊。
唯有截斷血源,讓這種嗜血蟲無血可吸、無卵可下,長袖、長褲就是最好的防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