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戰浪足跡 找尋台東成功的海洋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循戰浪足跡 找尋台東成功的海洋文化

追尋鏢旗魚文化,系列報導一

2014年08月12日
本報2014年8月12日台東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停靠在港邊,架上鏢旗魚台的漁船。攝影:陳文姿

公視紀錄片「戰浪」,以古老的鏢旗魚法為核心,記錄漁夫頂著大浪與旗魚奮戰的過程;這部片子在台東成功拍攝,來到此地的人,能否目睹鏢旗魚、又或者能遇見技藝精湛的老船長,聊聊海上的冒險故事?懷著一絲希望,追尋著故事,記者來到成功鎮。

鏢旗魚紀事

想像挺身站在船首的鏢魚台,望著腳下洶湧波濤,追尋著旗魚身影的鏢魚手,在精準的一瞬間,擲出手中的鏢杆的俐落身手!不禁滿心期待能在成功遇見鏢魚高手。但也懷疑究竟還剩多少人有這樣好身手?

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廣場上,有陸上體驗鏢魚台。攝影:陳文姿

來到成功鎮新港漁港,碼頭邊架設鏢魚台的船隻比預期中多,約40餘艘。據當地人表示,並非裝有鏢台的船家都會鏢旗魚。雖新港是全台鏢旗魚手最多的地方,但鏢旗魚手多已上了年紀,以60~70歲居多,少有年輕人能傳承這項技術。

而想目睹海上漁民鏢旗魚的身手並不容易,首先是搭漁船出海須具備合格船員證。第二是要耐得住漫長的等待與惡劣的天氣。冷冽的東北季風加上6~8級的浪濤,才是鏢旗魚的「好日子」。

最重要的是機緣,看船長是否願意讓你隨船出海。鏢魚並非為了觀光。每趟出海,漁獲收成牽扯的是船長與船員數個家庭的生活費用,這是一份工作。

成功的賞鯨紀事

成功曾是捕鯨豚的重鎮,1981年後台灣已全面禁止捕鯨,但隨著漁源枯竭,鯨豚仍大量減少。成功人感慨地說,以前啊,海豚多到連碼頭裡都有呢!如今要賞鯨豚,遊客只能到外海碰碰運氣了。

大海中與鯨豚相遇,何其不易!但現代人不講緣份跟運氣。在宜蘭烏石港,賞鯨船家會先派出斥候船先找到鯨豚群,以確保一整天的遊客都能「遇見」鯨豚。不斷靠近觀賞的船隻,對鯨豚生態造成明顯干擾。成功的賞鯨船家只有一家,仰賴的是漁民間的相互通報。

成功外海,遊客們踏上黑潮。出發不久,船頭四五個人就驚呼看到海豚,但一瞬間,海豚已潛下海中。之後,任憑40多雙眼睛怎麼尋找,就是不見蹤影,看來早一口氣游得老遠。雖懷著期望,但風浪漸大,雨勢忽大忽小,終究是該返航了。

賞鯨船返航前先繞到三仙台,原本是為了欣賞海岸風光,卻傳來了好消息,海豚群正巧在三仙台附近!是跳躍時會伴隨著旋轉的飛旋海豚,傳說中海上的芭蕾舞者!驚呼聲伴隨連續快門,陰雨天中出海的所有不適似乎都跟著療癒了。

成功人的愛鄉紀事

回到陸地,成功鎮的人文風景一樣精彩。漁夫原本是漁村中最尋常的風景,但成功鎮的人卻珍愛討海人的點點滴滴。擔心老漁民的故事將隨歲月而消逝,鎮民宋明燕等人正積極地在採訪記錄漁民的故事。

成功鎮之所以文史人才輩出,「成功鎮志」主要編寫者王河盛先生是重要推手,也力促成功鎮愛鄉協會的成立,以持續地方文史的記錄與保存工作。協會目前也提供導覽服務,由鎮民帶路介紹成功鎮的特色風情,提供在地第一手資料。

遇見85歲的王河盛老先生時,他正在解答鎮民的疑問。老先生對成功鎮史事瞭若指掌,隨口就能說出年份與事蹟,還親切地告知在鎮志第幾冊第幾頁有詳細資料。

海洋與人文的匯聚

剛被捕上岸的黃鰭鮪。

曾問過海洋文學家廖鴻基先生,陸地上的人如何親近海洋?他回答,不能出海的話,就去漁港看看吧!

而新港碼頭每天下午的漁獲拍賣不容錯過。除了拍賣員與承銷商間的喊價競標,也可看到台灣東岸漁港的主要漁獲——圓滾滾的翻車魚、頭方方的鬼頭刀,還有「戰浪」中屢屢出現,俗稱破雨傘的雨傘旗魚。

這趟「戰浪」的尋訪歷程,終未能見到鏢魚絕技。但如願遇到以鏢旗魚漁法將衛星標識器置於旗魚上,追蹤記錄魚體習性的江偉全博士,以及許多在文化保存上不遺餘力的地方人士。

這個安靜的漁村小鎮,蘊藏著大海般獨特的魅力,仍待人們持續探訪。

※ 本文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共同合作之編採營結業學員報導獎勵計畫。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