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瓶蓋工廠再會勘 文史保存自然保護並進求雙贏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南港瓶蓋工廠再會勘 文史保存自然保護並進求雙贏

2014年09月26日
本報2014年9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從黑鄉,走到軟體園區,如今經都市計畫後,三鐵共構帶來的是交通的便利、產業的升級。發展之餘,具有歷史意義的南港瓶蓋工廠,雖曾短暫在國內外藝術家手中起死回生,但仍不敵都市重劃的力量。

歷經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後,目前南港瓶蓋工廠中7棟建築與2處地標登錄為歷史建物,只是在都市計畫中的道路拓寬工程中,原本的「日治時期辦公室(又稱瓶蓋工廠)」與「崗哨」會遭拆除;同時,瓶蓋工廠區內的老樹保存問題,也是在南港城市發展中,不可遺落的生態地景。

在都市計畫中的道路拓寬工程中,原本的「日治時期辦公室(又稱瓶蓋工廠)」與「崗哨」會遭拆除;攝影:江佩津。

歷史記憶與城市發展並進  都市規劃應有彈性

南港瓶蓋守衛隊志工與都發局、文化局官員重回廢棄的瓶蓋工廠,進行會勘。攝影:江佩津。在9月25日,在台北市議員李建昌的帶領下,與南港瓶蓋守衛隊志工與都發局、文化局官員重回廢棄的瓶蓋工廠,進行會勘。

南港瓶蓋工廠自日治時期(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運作至現代,在2004年時停止運作,後因應2011年的「台北好好看」計畫,短暫開放藝文人士進行藝文展演、拍攝電影、塗鴉創作。但也因長期無確切使用計畫,為因應南港鐵路地下化與南港轉運站、三鐵共構的發展,2008年都市發展局提出「南港公賣局瓶蓋工廠及轉運站用地整體規劃設計案」。

都發局科長黃勤豪表示,南港重劃案已於2012年簽報內政部核定,8月公告重劃計劃書,公告期滿也已確定。也因為市政府都市計畫討論過程較為冗長,所以才在2011年有「台北好好看」計畫,讓開發之前可短暫利用閒置空間。

而此都市計畫案,是源於南港地區產業升級,而南港區為第三期重劃區域。根據2006年都發局提出的規劃案,瓶蓋工廠廠區的使用,皆規劃為商業區。

都發局規劃科股長謝孝昆解釋,過去因為南港鐵路的關係,使南港區被一分為二,土地使用較為破碎、沒有關連。因此鐵路地下化可協助縫合南港區土地,並釋放平面道路開放空間。隨著近年來因地租上漲,台北市二級產業外移,慢慢轉為服務業或三級產業,因此鐵路沿線會朝以商業區帶動的大方向來發展

瓶蓋工廠可部分保留規劃道路以西的建物與樹木,但如福利大樓等建築就需拆除以配合闢建道路。對此,瓶蓋工廠守衛隊志工闕河仁認為,目前南港鐵路周遭道路量已足、也有其他替代道路,無需再闢建。而都發局回應,此舉是為了因應將來南港轉運站的疏散車潮。

保留綠樹 維持原始自然樣貌

而南港瓶蓋工廠中的受保護老樹,部分也在道路開發範圍內,不過守衛隊提送樹保計畫至文化局樹保會審查,兩次會議的結果都是不通過。在綜合周邊居民意見以及樹藉資料調查後,昨(24日)進行第三次專案審查會議,再次決定送交樹保大會全數委員審核,會議日期研議中。

文化局文化資源科宋傳明說明樹保計畫中,共有264棵樹木,其中有248棵希望能夠原地保護,有8棵已測繪為老樹,無法原地保護的16棵樹木也希望能於基地內移植。

而瓶蓋工廠的部份佔地,在過去是延續自昆陽的埤塘區域,雖然已填平,但透過現場會勘,發現其下仍存有水脈。對此,守衛隊志工林怡君認為,這對於開發瓶蓋工廠的土地也有危險性。最重要的是,維護此地的老樹風景,並恢復埤塘樣貌,可讓發展重鎮保有自然,也讓南港區有宜居環境。

對於南港周邊居民而言,瓶蓋工廠是當地重要的文史記憶;攝影:江佩津。

對於南港周邊居民而言,瓶蓋工廠是當地重要的文史記憶,如今多數機具都移往林口,守衛隊志工希望可將其收集起來,闢設「工業博物館」。如同松山菸廠、台北酒廠、台北製糖所一般,雖然南港瓶蓋工廠至今已無工業營運需求,但其代表了南港區的發展指標,自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期間,都在南港區屹立不搖。

在日治辦公室(瓶蓋工廠)中的建材,都是檜木製成的工藝手法;攝影:江佩津。

在日治辦公室(瓶蓋工廠)中的建材,都是檜木製成的工藝手法,以及二戰時期的防空洞、崗哨口,見證了走過戰亂、重新繁榮的台灣樣貌。若能加入口述史,更能豐富日治時期至台灣期間的工業發展歷史。

藝術工作者蘇麗真認為城市的規劃、對於文化的看法,需有前瞻性,如同24日獲得國家文藝獎的導演王小棣,希望將此地作為台灣電影人才的培育中心、文化局長劉維公也期盼可作為設計人才的培育中心。南港瓶蓋工廠的未來發展,最好的答案絕不會是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