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倫敦動物學會發表最新分析「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過去40年間,地球上的野生動物減少了50%;因人類非永續的屠殺式取食和破壞棲地,陸地、河流和海洋物種已大量減少。
生態足跡快速消耗 地球生命力減半
科學家分析10,000個野生動物族群、3,000個物種,計算出陸上動物、魚類和鳥類減少數量,並首次用這個數據創造出具代表性的「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反映45,000種已知的脊椎動物的存續狀況。
地球存活報告中的第二個指數,則是計算人類的「生態足跡」,即人類耗用自然資源的規模。目前,全球人口砍樹速度高於種植速度,捕魚速度快於自然繁衍速度,從河流和地下水藏抽取淡水的速度,也大於雨水回補速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多於海洋和森林的吸收量。
報告下結論,今天的全球平均消耗速度需要1.5個地球才能永續供應資源。但如果以美國的消耗速度,需要4個地球,英國則需要2.5個地球。
WWF英國分部執行長David Nussbaum說:「這份報告提出的破壞規模是重要的警訊。2015年全世界將產生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和一組永續發展目標,我們應該藉此難得機會扭轉負面趨勢。」
汙水、水壩 淡水生態系受害最深
動物消失速度最快的生態系統是淡水生態系統,1970年代以來,數量已減少75%。WWF淡水資源首席顧問Dave Tickner說:「河流位於系統底層。不管陸地上發生什麼事,最後都會由河流概括承受。」他舉例,每年有數百億噸汙水進入恒河。
除了汙染外,水壩和地下水超抽也破壞了淡水系統。全世界有超過45,000座大型水壩(高度15公尺以上)。Tickner說,這些水壩將河流切成碎片,影響淡水流動狀況。上個世紀人口成長4倍,用水量卻成長7倍。
雖然淡水物種如歐洲鰻和美國蠑螈族群已經崩壞,也有些復育成果漸漸顯現。英國瀕臨絕種的水獺經過復育,再度出現英國各郡。
陸地、海洋動物各減4成 海龜尤甚
1970年後,陸地動物數量減少40%。盜獵速度已經超過出生率的非洲森林象,到孟加拉白眉長臂猿、歐洲草原蝰和角螲,棲地破壞讓數量驟減。不過密集的保育工作仍能扭轉趨勢,如尼泊爾的老虎。
海洋動物整體也減少40%,海龜的狀況尤其嚴重。獵捕、繁殖地遭破壞和漁網纏繞等問題讓海龜數量減少80%。部分鳥類也深受影響,英國灰色鷓鴣數量自1970以來因為農業集約化減少了50%,澳洲鴴鷸數量在1985至2005年間也減少80%。
富國揮霍 窮國買單
低收入開發中國家的動物數量減少情形最劇,而富裕國家的保育工作整體而言小有成果。不過富裕國家最大幅的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發生在1970年以前──英國最後一隻狼在1680年被射死。
此外,開發中國家的糧食和其他商品生產和出口造成野生動物棲地破壞,可說是富裕國家將野生動物減少問題轉嫁給開發中國家。1990年到2008年間,有1/3的木材、牛肉和大豆等伐林產品出口到歐盟。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14年9月30日),Earth has lost half of its wildlife in the past 40 years, says WWF
- 地球生命力報告全文:http://bit.ly/2PvhZ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