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僅存 萬華堀仔頭湧泉聚落 民籲登錄文化景觀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北市僅存 萬華堀仔頭湧泉聚落 民籲登錄文化景觀

2014年10月02日
本報2014年10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往台北的西邊走,是南機場聚落、環河市場,在上班時間前,這裡已開始準備載往台北各處的生鮮蔬果,孕育台北市的生活;一天結束後,各處垃圾收整起來,往西邊走,落腳在此地回收廠,整理生活渣滓,安靜地守護台北成長。

此處的加蚋仔(Gara,平埔族沼澤),位於萬華區南邊,鄰近新店溪,分為6個聚落,裡頭有許多磚造古厝及老樹。其中一個堀仔頭有著自清代康熙年間至今的水圳及自然湧泉。1日下午,守護堀仔頭聯盟舉辦「堀仔頭活水祭」,呼籲將堀仔頭湧泉與聚落登錄成文化景觀,凝聚社區記憶、重現往日風采。

堀仔頭湧泉聚落_湧泉口;攝影,江佩津。

加入餘氯指示劑,(中)為湧泉湧出的水,(右)為自來水,說明湧泉湧出的是活水、並非自來水。攝影:江佩津。

3百年歷史活泉聚落  盛產豆芽、花茶

現代化以前,城市的聚落發展都是有了水,為保護水源就種上樹木,而後有了耕地、房舍。也因此,加蚋仔庄在清代時便開始種植茉莉、麻竹筍、豆芽菜,家居堀仔頭的豆菜農第三代俊雄憶起,在民國60年時果菜市場建起,而更早以前,在堀仔頭湧泉周遭除了茄苳老樹外,放眼望去都是水稻田,而現今的回收廠,則是到了這10年才存在的。

長期在萬華的文史工作者高傳棋指出,在過往,堀仔頭水圳的長度可達1~2公里,是源於新店溪古河道,自17世紀末康熙年間至今,已有近3百年歷史,是除了瑠公圳之外,台北市僅存的水圳。

湧泉帶來活水,此地適宜種植豆芽,甚至有暱稱「豆芽巷」的豆芽產區;也因為清代新店溪氾濫之故,此地砂土適宜種植花茶作物,一度外銷大量茶葉,如茉莉花茶。

湧泉帶來的是活水,因此在此地適宜種植豆芽,甚至有暱稱「豆芽巷」的豆芽產區,也因為清代新店溪氾濫之故,此地砂土適宜種植花茶作物;攝影:江佩津。

產業轉型、湧泉凋零  在地、學界齊搶救

只是隨著聚落產業轉型,湧泉頭如今藏身於資源回收廠背後,而水圳也在舖設的柏油路下不見天日,市政府為避免滋生蚊蠅,因此本預計於今年5月將水圳加蓋。

守護堀仔頭聯盟與台大城鄉所的師生進入社區進行口述歷史以及文史資料調查。攝影:江佩津。

守護堀仔頭聯盟與台大城鄉所的師生進入社區,進行口述歷史以及文史資料調查,連結尚存的部分水圳、湧泉、老樹、古厝在,盼能將此地登錄為文化景觀,保留堀仔頭文化底蘊、生態資源。

當地駐村的藝術家水谷藝術透過繪筆,試圖留下各種景象。以被拆去的三合院與高樓做對照,反思城市發展中的得與失。圖:周名誼;圖片來源:水谷藝術。

而當地駐村的藝術家水谷藝術也透過繪筆,試圖留下各種景象、懷想已消逝的,以被拆去的三合院與高樓互為對照,及在自然與發展中的選擇,反思城市發展中的得失,和無法計價的文化記憶。

文化景觀 保留都市舊有紋理

透過與社區結合的力量,如今堀仔頭的面貌得以呈現,但隨著都市更新的腳步逼進,台大城鄉所教授康旻杰提及,寶斗里與貴陽街老屋陸續遭拆除,希望堀仔頭聚落能登錄成為西台北第一個文化景觀。

長期關注濕地保育法的立法委員邱文彥也在堀仔頭活水祭中提及,「堀仔頭的湧泉也與濕地法有關。」過去想把淡水落日列為文化景觀未果,因為依據中華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第3項「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文化景觀需有自然、人文互動,才能成就文化景觀。

立法委員姚文智認為「都市的歷史文化傳承是可以多元呈現、兼容並蓄的。都市舊有的紋理都應該想辦法讓他存在,讓生活更有趣味。」因此他「百分之百支持登錄文化景觀」。
透過人文歷史的記述,堀仔頭如今仍存茄苳、樟樹等老樹,以及兩百年歷史的楊氏三合院,留有二次大戰的彈孔痕跡、當地因早期移民而存在的楊聖廟,故舊的磚瓦建築與果菜市場、印刷業移入並存等景致。

堀仔頭靜默守候、觀看過台北產業的發展,直到今日的回收廠,都是台北城裡不可遺漏的重要記憶與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