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建鄉自治 原民手作失傳百年竹船將首航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要求建鄉自治 原民手作失傳百年竹船將首航

2014年11月19日
本報2014年11月19日新北訊,賴品瑀報導

選戰中首都候選人大戰族群認同,最先在台灣島上生存的原民也有話要說,現身要求正名、自治、自然主權,馬蘭部落、達魯瑪克部落與利稻地區的布農族19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以竹帆船航行、插下樹枝、掌握水源等方式要求依地方制度法自治。

P1130022

達魯瑪克:未得平等對待  要求1年內有滿意答覆

達魯瑪克部落位於台東,目前劃定行政區為卑南鄉東興村,其建鄉自治推動委員會主委蘇金成表示他們要求原地建鄉。蘇金成表示,他們是有3000人口的大部落,目前生活圈集中、且所在區域全為原保地,不但應該讓他們獨立建鄉,更該改劃為山地鄉,成為台東繼海端、延平、金峰、達仁、蘭嶼的第六個山地鄉。

「我們有很好的資源。」蘇金成說,當地擁有台東縣7成以上的水源,又有東興發電廠,卻無實質回饋到部落,部落沒有自主權,要求經費建設還得「乞討」政府、政治人物的「施捨」,讓他們覺得非常不公平。此次提出建鄉訴求,就是為了能取得自治,若1年內得不到滿意答案,將可能以封鎖水源來抗爭。

控「中華民國」強奪土地  「布農國」要林務局撤出向陽山 

台東利稻教會牧師卡法司,在上月25日回到其布農族Balalavi家族的傳統領域向陽山,插下樹枝,宣示在3個月後收回這塊土地,要求在當地管理的林務局盡快撤出,他們要重新使用這塊土地。

卡法司在向陽山插下樹枝,誓言收回土地

卡法司表示,25年前曾參與拉倒吳鳳銅像行動,但這些年來,卻一直等不到回應,因此決定主動要回土地。

卡法司指出,「布農國」與「中華民國」從未有過任何協議,是「中華民國」用欺騙搶奪的手段佔去了土地。卡法司強調,當年日本離開後,土地就該重新回到族人手上,但聯合國卻忽視,而協助「中華民國」進入台灣的美國更要負責。

「我們當然不會提交任何申請文件。」卡法司表示,3個月內就要動手取回土地,當年中華民國沒有任何協商,完全是自己說了算。如今他們不會多要、沒有欺騙,就是要拿回屬於自己的土地。

林務局:尊重訴求  但盼依循法制

向陽山範圍包括知名的「嘉明湖」,擁有日出、雲海、霧林檜木、帝雉等自然生態景觀,目前由台東林區管理處負責管理,劃設有向陽森林遊樂區。

對於卡法司喊出3個月撤出的訴求,台東林管處副處長劉瓊蓮表示,尊重其捍衛土地的意願,但歸還土地一事應該尋求原住民自治、地方自治法,由行政院推動立法後才能歸還土地。基於政府所託付的職責,林務局無法因此撤出。她表示非常尊重原住民的訴求,也不反對他們去象徵性的種菜種樹,但呼籲不要有暴力與違法的行為。

馬蘭自治號  24日啟航  宣示傳統海域

阿美族的馬蘭部落自治推動委員會,則以幾近失傳百年的手藝,製作了以林投葉編織風帆的竹船,取名為「馬蘭自治號」,更計畫在本月24日下午啟航,宣示傳統海域。

「我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馬蘭自治動委員會主委羅福慶表示,馬蘭部落有上萬人卻不能獨立建鄉,位於平地的他們,對於部落與國家文化多層衝突,造成部落瓦解困境,絕不會坐以待斃。

馬蘭部落提供

至於傳統領域如何認定範圍,台師大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秘書拔尚說,參與傳統領域調查計畫,卻發現與公部門的理解有落差。原民會一直要求訂出明確數據,但對部落來說,傳統海域就是「竹船能划到的地方」,當然會因為季節、洋流、氣候改變而有所不同,這樣思維上的衝突還需處理。

爭取主權於法有據  政府不應逃避

一連3起要求建鄉自治、爭取自然主權的行動,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Falong表示,早在1973年,加拿大便已出現原住民族土地權繼續存在,原住民族有權要求政府歸還土地與傳統領域的判決,承認原住民土地和資源權利。「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強調少數族群的文化權不可被剝奪,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也曾提出解釋,確認文化的表現有多種形式,土地資源使用相關的生活方式也包含在內。

而台灣不但引進兩公約也擁有原基法,Falong指出,就在第四條「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發展,實行原住民族自治;其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的條文,強調今天看到的行動,就是民族意願的展現,當局不該再以怠惰或錯誤解釋法令來逃避問題。

族群混雜自治難現?  學者:前例不少非無解

至於台灣民族多元,許多原住民傳統領域都已經有了各族群混雜居住的事實,是否原民自治已是無解問題?專研國內外地方自治法條的開南大學法律系教授張正修指出,其實國際已有不少前例可循,絕對不是無解,只是少有法學學者願意去研究。

張正修以北愛爾蘭為例,原住民與後來移居的清教徒比例約為7:3,他們就能採「平行合意」的方式來決定政策,例如以「雙方都達半數贊成」的方式來均分權力,就是台灣可以參考的作法。除此之外,日本、加拿大、紐西蘭的法律都可以參照,原民會對此應是責無旁貸。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