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物資可以更有人情味 iGoods線上平台推捐贈新模式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捐物資可以更有人情味 iGoods線上平台推捐贈新模式

2015年01月12日
本報2015年1月12日台北訊,鄒敏惠報導

每到過年掃除,家家戶戶總是丟出一批又一批的衣物;每到歲末年終,各公司行號更是堆滿一件又一件廠商多送的禮品。據統計,平均下來每個月產生62萬公噸垃圾,大約需花費255個足球場的空間掩埋。

許多民眾選擇以愛心捐贈的方式,延續物品的生命。雖然說的簡單,但要怎麼捐?有哪些機構急需物資?同樣是衣服,大小尺寸是否符合受贈單位的需求?運費怎麼算最便宜?這些可都是民眾必須做的功課。

捐多少才不至於造成二度浪費,是民眾須做的功課。

有需要再捐 資源不浪費

為避免資源浪費,如今就有年輕人創立網路平台,整合物資需求,媒合來自各地的愛心,讓資源獲得最佳的利用。去年成立的「iGoods愛物資」平台,便是全台第一個物資捐贈媒合平台,透過大眾所熟悉的線上購物模式,使用者除了可以快速找到目前的物資需求,媒合成功後,物流公司到府收取的服務,也讓捐贈程序更簡單。

考量到民眾沒有多餘心力一一與機關團體確認物資需求,在愛物資平台,每一筆物資均清楚列明圖片、規格、需求數量等資訊,讓物資捐贈不過剩,期盼達到資源平均轉移。

創辦人陳家銓直言,台灣募集物資的狀況其實非常不平均,在網路社群的效應下,「鍵盤式」公益常導致大量資源湧入單一知名度高的機構;而民眾的愛心,受贈單位也不好意思拒絕,只能花費額外的人力與時間去處理過剩物資,反而是另一種資源浪費。

他說,經過實地拜訪,有機構仍不斷收到數年前所需的物資,也有機構因曝光度不足,數年來都沒有物資進入。肯定台灣人的愛心之餘,陳家銓也呼籲民眾,在沒有經過查證之下,不應貿然捐贈。

看見  捐贈背後的心意

「捐物資,不應該是清垃圾。」有感於多數台灣人還停留在「把不要的捐出去」的想法,陳家銓提倡「一份物資,就是一份禮物」的概念,因此除了扮演好資訊平台的角色,陳家銓也絞盡腦汁,試圖串聯起社會大眾與社福團體之間的連結。

每周勤跑合作機構、擺市集、為兒童導讀繪本,透過實際的參與,深入了解機構的需求,只為了讓贈送更適得其所,送禮到心坎裡。

談到愛物資的願景,陳家銓表示,捐贈行為背後的故事,才是溫暖人心的力量,更值得分享出去。他舉例,許多人會捐衣服給街友,但對於幫助街友的機構往往缺乏了解,也不清楚街友的生命故事,其實很可惜。因此不只是送愛心,愛物資還會定期舉辦實體活動,融入各種議題,期盼民眾在行善的同時,還能創造出更多連結。

愛物資近幾個月舉辦的手作工作坊,便是將一位民眾捐1百瓶手工皂的愛心,擴大到1百位志工民眾的參與,除了學習手工皂製作,更共同完成捐贈善舉。陳家銓說,他們還會要求受贈單位保留空瓶,留待下一次重複利用,減少環境負擔。

愛物資平台二位創辦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