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一條好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請給我一條好路

2015年01月25日
作者:劉克襄

嶺腳山步道。圖片來源:劉克襄平溪線的小站嶺腳,晚近悄悄地出現了一條手作步道,通往另一座更不知名的望古。

手作步道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修路,在重視生態保育的國家,流行已有一段時間。台灣急起直追,在一些鄉鎮郊野默默展開,頗值得肯定。

何謂手作步道,必須掌握幾個要點。堅持去水泥化,維持既有生態環境,跟在地動物共享,甚至結合歷史文化,都是必定的準則。鋪設時,還能尋思就地取材,顧及步道的美觀和穩定。繼而,若能清楚標示路徑,考量走路的適宜,或者是無障礙空間的設計,勢必加分更多。

此一施作觀念過去並不普遍,導致現今都會周遭,屢見水泥工程大剌剌鋪就的步道,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欄干、平台。更可笑的是,有時還怕不夠綠化,再仿造得像天然一般,藉此炫耀整治的成績。

這類硬鋪面強調牢固安全,卻形成不透水的地表,造成環境的嚴重切割。工程施作過程中,材料從外頭搬運進來,能源的耗費亦可想像。遑論還有破壞景觀、生態與史蹟等粗暴行為。如是錯誤實作,一而再出現,突顯政府部門對生態環境的缺乏尊重,更無足夠步道美學的認識。有時還教人懷疑,只是圖利特定廠商。

平溪線這段手作步道,叫嶺腳山步道。昔時我走過,因路況失修,在半路迷途。胡亂闖蕩一陣後,從一條產業道折返起點。短短1公里的林路,到不了預計的小站,頗感挫折。如今走進蔥蘢的森林,山徑明顯,路標清楚,自是安心許多。山徑和鐵道遠遠錯開,日後當可吸引遊客,在此進行小旅行,避開和多數遊客擠在喧嘩的景點。

仔細檢視這條山徑的工法,跟目前民間生態組織強調的,還是有些差異,但觀念和施作技術明顯進步。工人以鐵木崁為木階,再以杉木做成擋土牆。山徑僅半公尺寬度,做成木階時,長度亦不過30公分左右,適合雙腳的前後起落。此外還有一小段陡峭之處,以現地砂岩打石,鋪成石磴。

此一規劃路線,並非全以遊客的便利設計,而是採取自然的角度出發。一路不斷在考量,如何以最小限度的破壞,保持整塊山林的完整。粗重開路的工作背後,潛藏著細緻的修築功夫。整段路也盡量保持泥土狀態,略有崩塌或險勢之區才補強,方便一般人行走。唯有兩處陡峭區,特別以方格網繩修建,鼓勵人們手腳並用。還有一溪谷的梳子壩較為人工化,實為不得宜之計。

此山徑雖是小村通往小村,有著人與人聯繫的生活意義,但也是人與自然間的最佳通路。相對於水泥的粗暴,手作步道選擇低調修築,展現了溫柔的安靜力量,達成恆常的永續概念。我們對於一個區域微地物的了解和友善,也躍然於步道間。

宣揚手作步道,還我美好泥土路。這股信念大體來自民間,諸如千里步道、荒野保護和出去玩等生態團體,背後隱含公民力量的參與,以及志工精神的凝聚。

新北以公部門的資源願意嘗試新的修築,當給予掌聲。未來更宜朝此方向規範,全面要求各地打造步道時,以此為準則,而非只是二三條做為樣板。最怕各區各里率性而為,繼續自以為是地修築,既造成資源浪費,又破壞山林。

一個城市擁有密布的手作步道,絕對是和郊野良好互動的要件,也是提昇休閒生活品質的開端。

三貂角步道。圖片來源:劉克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