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中國知名記者柴靜以一個母親的名義拍攝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發布短短幾天內點擊率便破2億次。
3月1日,剛上任48小時的中國環保部長陳吉寧在媒體見面會上說,柴靜從大眾健康這一特殊的角度,來喚起大眾對環境的關注,值得敬佩。
103分鐘的《穹頂之下》2月28日發布後,當天網路點播量達到7464萬次。48小時後,視頻播放超2億,創下嚴肅題材長視頻的播出記錄。而《紙牌屋》第二季開播一周的點擊量約2000萬。
2013年,柴靜腹中的女兒查出患有腫瘤。好在是良性,出生後女兒成功接受手術。為照顧、陪伴孩子,柴靜於2014年辭職。
柴靜曾是中央電視台最優秀的調查記者之一。2013年出版講述央視10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成為中國年度最暢銷書籍。這次拍攝費用來源於出書稿費。
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她對霧霾的感受愈發強烈。她說:「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2014年整整一年的北京,污染天數175天。這一年當中,「有一半的時間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樣關在家裡面。」
「早上起來,我有時會看到女兒站在玻璃窗前用小手拍著,用這個方式告訴我她想出去玩。」
她下定決心要調查霧霾,「這是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柴靜說,「我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要回答孩子將來會問我的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來?我們怎麼辦?」
為回答這3個問題,柴靜走訪了中國多個污染現場,並前往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試圖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
《穹頂之下》向觀眾講述了霧霾構成、危害、產生原因、治理困境,以及個人行動等內容。她說,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同時她也揭示了污染背後所存在的管理弊病和體制頑疾。
柴靜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稱,以往她所做的污染報導,都是就事論事,停留在監督某些排污企業和地方政府GDP增長衝動上,自己也停留在一種「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的簡單思維方式上。
但通過這一年的調查,她感覺到「環保與經濟發展並無衝突」。大氣污染並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一問題。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的來源,可以促進競爭,產生就業,帶動經濟。國際治理污染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第一,政府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須通過制訂政策,嚴格執法,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正公平,優勝劣汰。這兩點都與中國當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柴靜說,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她將採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此外,她也將稿件發給了正在制定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並得到反饋。
新浪專欄作家「娛樂資本論 」從媒體營銷角度,大讚柴靜在3月即將開始的全國兩會前期引爆輿論話題。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曹景行在其微博中寫道:「謝謝柴靜,兩會上應該讓每個委員、代表、列席官員看一遍。」
柴靜的這部片子在贏得讚譽的同時也遭受批評 ,指責她把自己女兒患上腫瘤歸咎於霧霾是不科學的,利用女兒的病情進行煽情更是喪失調查的客觀性。
昔日同事、中國著名電視主持人崔永元告訴媒體,柴靜將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聲和辱罵聲。2014年3月1日,崔永元發布了自費製作的「基改」調查紀錄片《轉基因報告》,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提出質疑。
崔永元說,柴靜的這部片子就像自己拍攝的轉基因片子一樣,有意無意地會觸碰到利益集團的利益,「你讓這些人沒有臉面,耽誤人家賺錢升官,那你就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柴靜推出的霧霾話題引起的轟動效應,令人始料未及。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江濤在其博客中評論說,按照流行理論,一個東西的流行需要3個條件:關鍵事件、關鍵人物、環境法則。柴靜霧霾事件具備這3個條件。關鍵事件:霧霾在中國是一個能夠調動大眾熱情的話題,從總書記到平頭百姓,人人關心,人人都可以說兩句。關鍵人物:柴靜是個新聞人物,有一大批粉絲,也有一大批反對者,突然有一天,她不明不白跑到美國生孩子,不明不白辭職,這本身就是能夠激起無限指責和無限想像的話題。環境法則:在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在環保部領導新舊交替之際,在反腐的時候很多人心驚膽戰之際……柴靜策劃的一場圍繞著霧霾的題材,一個新的關於霧霾的話題就這樣蓬勃而出。
環保部長陳吉寧說,看完這部紀錄片,讓他想起美國作家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喚起了全球對環境的關注,柴靜的這部紀錄片對喚起大眾對環境的重視、對環境問題引發的健康問題的關注,有特殊意義。
陳吉寧當日表示,環保部與媒體站在同一陣營 。《穹頂之下》恰恰反映了新媒體時代政府、社會與媒體的互動,為喚起大眾環保意識、推動環保部發展作出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