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自然韌性 國際投1億美元做「生態防災」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善用自然韌性 國際投1億美元做「生態防災」

2015年03月23日
本報2015年3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編按:第3屆聯合國世界防災會議(UN 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上週落幕,通過了新的防災框架《仙台減災綱領》,期盼在2030年以前減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傷亡、遷移和破壞。

在第3屆世界防災大會(DDR)上,世界各國200多名代表承諾,未來將以生態防災取向(Eco-DDR)減緩災難風險。

有越來越多國家改從生態著手,減少災害風險並建構氣候變遷韌性,並在本次大會上探討生態減災取向的挑戰與機會,以及往後如何加速實踐生態減災、建構全球的災難韌性。

生態減災日益受到關注。(來源:UN ISDR)

聯合國全球災害風險減災評估報告第15版中記載,解決環境退化問題、重建紅樹林和森林等生態系統以緩衝災害,以及擴大環境衝擊評估,都是2015後的重要減災議題。

強化濕地、海岸功能 國際計畫投入1億美金

「超過95%的災難和水有關,因此可透過永續管理溼地減少災難風險。」溼地國際組織執行長Jane Madgwick說。

海地內政部民防局長Alta Jean Baptiste強調永續管理海岸線的重要性,尤其是海地這樣的發展中島國。海地環境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保護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透過漁業和海洋觀光業賺取具有永續性的收入,並加強地方的災難韌性。

由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共同管理,全球最大的環境計劃基金──全球環境基金(GEF),更承諾投入1億美金的資金,資助布吉納法索、斯里蘭卡和哥倫比亞的Eco-DRR計畫。GEF執行長Naoko Ishii博士指出,這筆資金將促進永續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規劃。

生態減災資料庫 建立獎勵機制

會中發表的重要訊息,還包括組織合作平台、持續建構生態減災資料庫、定義生態減災成功與否、獎勵投資生態減災,以及動員公民社會和私人企業合作生態減災等作為的重要性。

甘比亞環境、氣候變遷、水資源、公園與野生動物部官員Pa Ousman Jarju強調,克服組織間隔閡、讓不同單位合作加速生態減災至關重要。

瑞士再保險集團亞太區執行長Ivo Menzinger,則分享與自然保育協會合作、發展具成本效益的生態減災策略的經驗,「根據我們對珊迪颶風的研究,有機會減少的60%災難風險當中,有40%可以生態減災法執行。」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