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ICLEI落幕 首爾「11項承諾」激勵城市訂永續策略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2015 ICLEI落幕 首爾「11項承諾」激勵城市訂永續策略

【2015 ICLEI全球城市氣候環境大會在首爾‧系列報導‧4】

2015年04月13日
本報2015年4月13日首爾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隨著首爾市提出被譽為韓國的京都議定書「首爾11項承諾」,ICLEI與會的城市首長除了在大會中表達支持,認同首爾市新的減碳目標和策略,也激勵彼此回國後制定各自城市的永續策略。

首爾承諾;圖片來源:ICLEI秘書處

會議結論朝向會前提出的「首爾宣言」,各城市將透過積極進步的目標、整合政策,並將公共財務導向長期永續的策略和計畫;此外,將加強各城市和各組織,甚至包含私部門和公民合作,為永續城市的未來建構全球在地行動。

會議最後一天,大會議程持續安排各種主題論壇的討論和城市分享,ICLEI也與IUCN、UCLG等10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ICLEI秘書處強調,城市的協調和合作讓最好的策略能夠分享並且更上層樓,以共同面對即將到來的聯合國氣候大會。

走在聯合國前面  ICLEI倡議永續城市發展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長期參與ICLEI會議並協調台灣加入與會,他今年觀察指出,ICLEI在很多議題的倡議和方案都走在聯合國前面,過去聯合國會議的討論一直以國家層級為主,城市方案都被忽略,隨著ICLEI越來越多城市加入,對於永續城市的各種倡議,讓聯合國看到地方政府可扮演的積極角色。

隨高雄市政府與會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也表示,聯合國所簽訂的協議往往是國家由上而下制定減碳目標,但實際執行工作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第一線作戰的人,較容易取得民眾的建議和想法,由下而上去提議和擬定策略,做起來和中央政府命令下來的成效很不一樣。

ICLEI所談論的主題和方向,經過25年的發展也由原來的環境和氣候議題,擴展至不同的主題,包括交通、低碳、綠能經濟等,後來加入生物多樣性、幸福城市、韌性城市等,也開始注意到城市治理的各個面向,包括財務資金來源。林子倫指出,ICLEI了解到「要處理環境和氣候議題,城市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治理體系,包含財務、基礎設施等各種架構,才有可能解決原先要處理的氣候議題。」

向成功城市學習:有機的城市治理機制

經由ICLEI這個平台,很多城市治理的好方法透過大會的舉辦分享出來,首爾市的節能減碳經驗就是一個例子。

林子倫觀察,台灣很多技術都是超前的,包括LED、太陽能等,但是卻缺乏把技術和社會串連起來的機制和城市治理戰略,大家都知道節能很重要,但是怎麼做?

首爾市的成功,除了其市長的政治決心,更重要的是如何鼓動市民由下而上的參與和倡議,特別是其創造的社會機制和有機連結,讓生冷的科技與公民參得以連結,讓減碳的目標變成可能。

首爾省下一座核電廠的公民參與

林子倫認為,地方政府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制定自己的能源政策,依照各地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能源戰略和治理機制,其實不必過度陷入中央政府主導的擁核、反核討論,阻礙地方發展自己的能源政策。

了解國際共同語言  台灣地方首長的環境外交

地方首長與會認識國際共同語言,圖為屏東縣長潘孟安參與韌性城市主題發表。

台灣有6個縣市到首爾參加2015 ICLEI大會,各首長的出訪強調建立城市外交。但林子倫說,首長參與國際會議有很大的意義,一方面讓地方首長知道全球共同關心的事,別人在國際上如何討論減碳的議題,有助首長視野提升。此外,台灣在國際上無法正式參與,ICLEI提供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平台,讓市長有機會接觸這些世界城市的領袖。

「相較於台灣被排擠在聯合國之外,像ICLEI這樣的組織,除去了國際政治因素,提供友善又有效的舞台,讓各個城市和地方政府彼此學習,並且做更多的連結。」林子倫說明ICLEI對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性。

張學文也說,這些城市首長未來都是國家領袖,ICLEI不是正式的外交關係,因此在政治上沒有這麼敏感,可以讓各城市彼此相互觀摩,建立夥伴關係,對台灣來說,是很好的舞台。(現場報導完,回顧系列報導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