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京那峇河】故事下篇:昔加末濕地
這是一段從沙巴(Sabah)西南的山上開始的熱帶小島之旅。京那峇河(Kinabatangan)經過山區、雨林、濕地,沿路有紅毛猩猩(orang-utan)、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侏儒象(pygmy elephant)、鱷魚、犀鳥等熱帶多彩的野生動物相伴,最後,在婆羅洲(Borneo)蜿蜒560 公里的旅程結束,在東北角的蘇祿海(Sulu Sea)畫上終點。
一樣的河水,但中下游兩岸的雨林和出海口的濕地卻有著不同的命運。雨林區因為油棕櫚農園的大量開發,造成野生動物棲地的破壞與碎裂,濕地區則因被劃為國際重要濕地,幸運免於危難。然而,河水終再度串起兩地的命運。
京那峇河系列故事一將以京那峇河下游的雨林及京那峇動物保護區為主,隨著觀光客的腳步來看此地瀕臨絕種的動物們以及棲地遭到破壞的問題。故事下篇將介紹京那峇河出海口的濕地,以及濕地保育的全面性思考。
臨近蘇祿海(Sulu Sea),婆羅洲(Borneo)東北海岸有一片未受人為干擾的地區-京那峇昔加末濕地(Lower Kinabatangan-Segama Wetlands,簡稱LKSW)。這片濕地庇護著許多瀕臨滅絕及生存受威脅的動植物們,也孕育許多婆羅洲特有的生物,是蘇門答臘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婆羅洲侏儒象(pygmy elephant)、紅毛猩猩(orang-utan)、史東氏鸛(Storm's stork)、馬來犀鳥(rhinoceros hornbill)等許多野生動物的家。
森林茂密的濕地
歡迎來到野生動物的天堂!馬來西亞沙巴的山打根(Sandakan)是距離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最近的都市,從沙巴的首府亞庇(Kota Kinabalu)搭機到山打根約需45分鐘,但要進入濕地,只能循水路而來。京那峇河和昔加末河挾帶泥沙在此地出海,形成這片廣達78,803公頃*的濕地,命名為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濕地的外圍便是蘇祿海,兩河的流水與蘇祿海的潮汐,淡水與海水的交互混合,讓這裡的生長環境與眾不同。
這塊濕地被許多森林覆蓋著,紅樹林(mangrove forest)是最能適應這種環境的植物,它們佔了41%的濕地領域,木麻黃跟棋盤腳則盤據於海灣處。這裡也有罕見的泥炭沼澤森林(peat swamp forests)。枯樹枝葉經過日積月累的堆疊,形成很厚的有機物質,在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和減少有機物負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1月到3月是雨季,河水漫向樹林內,降雨的襲擊,甚至讓動物被困在森林孤島上而死亡。但雨水同時帶來生機,河水帶來肥沃的沉積物,野草與果實成為動物們豐饒的食物。極端的氣候雖然考驗著動植物的生存意志,但對生活其間的生物來說,這裡是最舒適的天堂。
沿著河水而來的危機
天堂變色的戲碼在各地上演著。為了確保這裡的生物免於人為過度開發的干擾,2008年10月,京那峇昔加末濕地被列為拉姆薩濕地(Ramsar wetland),受到拉姆薩國際溼地公約的保護*,成為馬來西亞境內最大的拉姆薩濕地。
由於河水不定期氾濫,目前並沒有道路通往京那峇昔加末濕地,在這片遼闊的濕地中,船隻是唯一通行工具。交通的不便,卻可能是保護這塊濕地的另一個利器。受到拉姆薩公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雙重保護,在21世紀的今天,這片珍貴的濕地得以暫時免受開發干擾*。然而,重重危機已經沿著河水入侵這片濕地。
京那峇河的中下游地區(濕地上游區域)擁有豐富的雨林資產。1950年代起,伐木業迅速發展,被砍伐的樹林變成了農地。少了樹木的淨化作用,河流水質開始惡化。1980年代,油棕櫚迅速崛起。沙巴成為馬來西亞國油棕櫚的主要種植地區。
高經濟價值的油棕櫚取代雨林,不僅破壞野生動物的棲地,更增加動物在遷徙與繁衍上的困難。出海口的濕地並沒有躲過這場災難。由於油棕櫚農園使用的農藥、殺蟲劑隨著雨水被沖入河流,加上油棕櫚油廠的廢水排放,充滿油質與化學藥品的污水,已經開始危害濕地裡動植物的健康,並影響居民的生活。
京那峇昔加末濕地內有5個村莊,鄰近地區也有數個小村莊,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以往,村民可以飲用河水,如今飲用水卻必須靠採集雨水而來。近年來魚蝦數量大減,漁民也認為是汙染造成的問題。
然而,汙染從河水而來,外來的漁船更是循著海洋而至,這些新型態商業拖網漁業大部分為非法漁船,但沙巴政府無力管制,如今,他們的網逼向海灣,也進入濕地河流流域。
從雨林到海洋 濕地保育的全面思考
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正受到上游河流與下游海洋的干擾,單單只保護濕地區域,已經無法守護濕地裡的生物了!沙巴生物多樣性中心(Sabah Biodiversity Centre)與官方組織及國內外民間團體合作,共同制定管理規則。從雨林到濕地,從濕地到海洋,做了全面的規劃,不僅重視濕地內的生物保育,也注重濕地外民眾的保育觀念推廣*,並持續與各利害關係人(森林管理單位、油棕櫚業、觀光業者)溝通。
自濕地被劃定為拉姆薩濕地以來,當地住民使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狩獵、捕魚、木材)受到相當限制。目前管理單位希望藉由生態旅遊的推廣,彌補當地住民為保護濕地所犧牲的利益。目前,濕地區的Dagat和 Abai村有提供 homestay觀光住宿。
觀光客來此觀賞野生動物,並體驗當地傳統生活,居民則得到工作機會與販售商品的收入。或許濕地生態旅遊的推廣,可以讓年輕人不必遠走他鄉到大都會打拼,他們可以選擇留在村莊討生活或經營小生意。當然,生態旅遊必須附帶嚴謹的監督,避免觀光干擾濕地生物與破壞棲地,才是真正永續的生態經營
- 註1:京那峇昔加末濕地是由三個保護區所組成。Trusan Kinabatangan森林保護區(40,471公頃),Kulamba野生動物保護區(20,682公頃)和Kuala Maruap and Kuala Segama森林保護區(17,650公頃)。
- 註2:拉姆薩國際重要溼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mational Imporance,又稱Ramsar)這份公約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保護濕地、明智利用濕地為目的。目前(2015年5月)全球已有168個締約成員,2193處重要濕地被登錄為拉姆薩濕地。
- 註3:由於土地產權問題,濕地內有一小部分(1.6%)種植油棕櫚。此外,未來可能也有道路開發計畫。
- 註4:這套宣導、教育及公眾意識計畫(communication,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簡稱 CEPA),是以影片與文宣推廣濕地知識,也有一些有趣的活動教案,讓小學及中學生可以透過賓果遊戲或字謎遊戲認識濕地生態。
※ 精彩影片搶先看
《濕地生活圈》將於5/7起週四晚間9點於動物星球頻道首播;每週六中午12點以及晚間6點重播。節目內容及相關活動請詳見動物星球頻道節目網站。
回答節目問題,贏得台灣親子生態之旅!點我了解更多!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