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鵐處境SOS,繼國際鳥盟8日發布新聞稿指出金鵐因大量捕捉族群數由普遍到瀕危,香港觀鳥會也召開記者會憂心指出,不僅金鵐很快會步入滅絶之路,連與牠們一起出沒的常見雀鳥,也可能步入金鵐後塵。「遷徙物種公約」已將金鵐的跨國保育列為優先,期能於2017年恢復族群數量。
金鵐(禾花雀/黃胸鵐 Yellow-breasted Bunting)。圖片來源:Allen Chan,香港觀鳥會提供,請勿轉載。 |
冬令進補 百萬金鵐葬肚腹
金鵐Emberiza aureola在香港稱為「黃胸鵐」,中國則稱「禾花雀」,每年秋天,牠們會成群聚集,沿中國東部遷徙至亞洲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度冬。因於港粵沿海地區習以雀鳥滋補身體,誘使獵人捕鳥營生,而金鵐成群聚集夜棲的習性,使得牠們易於一網打盡。
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中國項目)傅詠芹指出,自從數量驟降後,中國政府已於1997年起立法禁捕。但是,立法不僅沒有改變金鵐大量捕食的命運,連與金鵐一起出沒的雀鳥,也數以百萬計地遭非法捕捉,並化明為暗、潛入黑市發售食用。
廣東非法鳥捕情形。圖片來源:Gerrit Vyn,香港觀鳥會提供,請勿轉載 |
他說,由於東亞地區經濟起飛,助長野鳥的食用量攀升,根據2001年非正式估算,單就中國的廣東省已吃掉了100萬隻金鵐。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2013年11月,正式將金鵐由「易危」(Vulnerable)提升到「瀕危」(Endangered)等級,意即各國政府及民間團體再不採取任何保護行動,金鵐恐於10年之內滅絕。
Conservation Biology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金鵐的數量在1980至 2013年間下跌了9成,分布範圍更縮減了5,000公里,主要原因正是過度捕殺。
研究計畫主持人德國明斯特大學的Johannes Kamp博士指出,過度捕殺造成金鵐的現況與1914 年確認絕種的旅鴿處境相似,但是諸如棲息地喪失、過度使用農藥等因素,也應持續監測。
度冬繁殖棲地險峻 啟動跨國合作監測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出,早期金鵐的繁殖地範圍遼闊,曾是西伯利亞一帶數量眾多及分佈廣泛的繁殖候鳥之一。東歐、歐陸俄羅斯、西伯利亞西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區、以及日本大部份曾經有金鵐繁殖的地點,幾乎已經絕跡。
泰國瑪希敦大學 Philip Round教授也指出,泰國從前每年都有上萬隻金鵐到訪,但現在泰國各處加起來才只有幾百隻的紀錄。換句話說,不但繁殖棲地只有零星的繁殖紀錄外,牠們度棲地的狀況也非常險峻。
金鵐也會過境台灣離島,澎湖、金門是其現蹤之地,雖然台灣不吃金鵐,但在遷徙過程的失落,也影響牠們過境台灣的機會。
根據中華鳥會鳥類紀錄委員會委員潘致遠(醫師)的觀察,2001~2002年在澎湖吉貝當兵時,金鵐並不算罕見,一個春天大概能看到10~20隻的金鵐。但是從2003年之後,每年春天約4~5天觀察天數,卻只在2006年見過兩隻金鵐;2007至今,春天到訪吉貝時,沒再看過金鵐了。
族群數量能不能止跌回升,端賴國際合作。國際鳥盟高級保育主任陳承彥指出,要扭轉金鵐減少的趨勢,就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大眾知道食用野生動物所帶來的後果。在執法方面,需要更好及更有效的舉報系統。
中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之間新簽訂的協議,將成為整個地區共同合作監測候鳥的第一步。由於情況嚴峻,聯合國《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CMS)已同意於金鵐的分布地區進行復育,期能在2017年之前恢復族群數量。
香港觀鳥會也於 2014 年得到「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基金」(CEPF)的資助,在非法捕鳥情況猖獗的廣東和廣西兩省沿海地區開展保育計劃,除了提升當地保育團體在宣傳教育及監測的能力外,更一起合作遏止非法捕食野鳥的問題,希望有助於雀鳥保育。
廣東的宣教活動。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請勿轉載 |
「我們需要更全面地了解現況,才能更有效地處理問題。」陳承彥說,金鵐的情況只顯露了人們對區域內許多物種的種群趨勢所知甚少,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黃胸鵐的減少可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而實際上可能有更多亞洲常見雀鳥正面對更嚴重的問題。
過去十年來觀鳥活動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他認為觀鳥者在數據搜集方面,將發揮重要的角色。
借鏡紅尾伯勞保育經驗 強力執法跨國串聯
台灣在1980~1990年代,恆春地區也曾因從清朝沿襲下來的飲食習慣,大量捕食紅尾伯勞,造成紅尾伯勞數量明顯下降,在保育人士積極倡議下,透過保育地位的提升、強力執法,而使得數量逐步回升。台北鳥會總幹事何一先舉台灣紅尾伯勞保育經驗可供借鏡,過去每年墾丁地區查獲數十萬鳥仔踏,一直到現在是紅尾伯勞數量逐漸增加。
強力執法是紅尾伯勞保育致勝關鍵。圖為2011年9月15日屏東林管處查獲鳥仔踏及誤入陷阱的紅尾伯勞。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
中國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及湖南,這條沿著金鵐及其他雀鳥遷徙通道的省分,是金鵐消費最嚴重之地,他認為,或許可以透過國際串連,呼籲北京及廣東省政府正視這件事,厲行執法,避免金鵐滅絕。
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表示,金鵐會在冬天過境台灣,屬於陸鳥,島內數量不多,離島如金門、澎湖較多。雖然直接影響不大,不過他建議比照國際間提高其保育地位;另外,台灣與中國互動頻繁,民眾前往中國不要吃野生動物,尤其是像金鵐這類極端瀕危的物種。如果有中國朋友也提醒金鵐危急的處境,不要獵捕不要吃。
2005年由長春社跟香港觀鳥會共同啟動的香港塱原濕地保育計劃,2009年開始大面積的稻米復耕,最近這幾年稻米已成計畫重點種植的作物。
塱原整體的鳥種數量也由2005年的230種提升到現在的303種(佔香港紀錄到鳥種的57%),禾花雀(金鵐)的數量也從2006年秋天的5隻,慢慢提升到去(2014)年秋天的68隻。
香港觀鳥會助理項目經理楊莉琪表示,雖整體而言族群數量確實增加不少,這些水稻田提供禾花雀一個安全又有食物的棲地過冬遷徙,然而,68隻這個數字對於整個禾花雀的種群而言微不足道,因為牠們必須先能飛過中國;因此威脅一天不解除,就算再多幾個塱原溼地計畫,仍無法保護禾花雀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