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區的城市獵人——「鳳頭蒼鷹」繁殖監控記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都會區的城市獵人——「鳳頭蒼鷹」繁殖監控記事

2015年08月25日
作者:楊明淵(台灣猛禽研究會 研究專員)

稜線上出現的雙翼,優雅盤旋的猛禽總是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台灣分佈較廣泛的猛禽,包括大冠鷲、鳳頭蒼鷹及松雀鷹等,都可以棲息在靠近人類的淺山環境。其中大冠鷲因體型而需要較大的棲地、松雀鷹則是個性害羞懼人。唯有鳳頭蒼鷹能夠適應都會區環境,成為台灣唯一在公園綠地中穩定繁殖的日行性猛禽。

台灣的鳳頭蒼鷹族群(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為特有亞種。雖然猛禽的族群數量都很少,但與熊鷹、林鵰等難以見到的大型猛禽相比之下,鳳頭蒼鷹算是容易觀察又親民的,其在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及丘陵都不難見到。

也因為鳳頭蒼鷹的體型不大(體長約40至48公分),活動範圍與棲地的需求也較小,近10年來可能是適應了都會區的破碎棲地,因此不論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各大都會區的公園中,發現越來越多巢位。藉地利之便,研究者易收集包括食性、棲地環境、繁殖成功率等生態資料,網路上也常見到各地觀鳥人或攝影者的觀察心得。

都市環境中的鳳頭蒼鷹。攝影:楊明淵。
都市環境中的鳳頭蒼鷹。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藉由標記辨識個體,可以追蹤幼鳥離巢後的存活狀況。攝影:楊明淵。
藉由標記辨識個體,可以追蹤幼鳥離巢後的存活狀況。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鳳頭蒼鷹不太挑食,從昆蟲、蜥蜴、蛙類,鳥類、鼠類,甚至都市公園裡隨處可見的赤腹松鼠,生活周遭可見的小動物幾乎都來者不拒,在不同環境的族群,也會以不同的主食為生,如原始環境的族群有些以斯文豪氏攀蜥為主。而都市裡的生物種類雖然較單調,如台中都會區的鳳頭蒼鷹就以數量豐富的麻雀、紅鳩等為食,也足以支持族群的生存。適應破碎化的棲地、懂得利用都會區的食物資源,再加上幾乎沒有天敵(其他猛禽或蛇類等)出沒的環境,是鳳頭蒼鷹能在都會區生生不息的原因。

溝鼠也是鳳頭蒼鷹的主食,可以控制都市鼠類的數量。攝影:楊明淵。 都市公園常見的鳩鴿科,是鳳頭蒼鷹常捕捉的食物來源。攝影:楊明淵。
溝鼠也是鳳頭蒼鷹的主食,可以控制都市鼠類的數量。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都市公園常見的鳩鴿科,是鳳頭蒼鷹常捕捉的食物來源。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最熟悉的陌生人

雖然台灣已經有許多不同地區的鳳頭蒼鷹繁殖紀錄,但是牠們畢竟是猛禽,在觀察過程中,我們仍有許多的疑問包括:繁殖期後的親鳥會離開這個公園嗎?明年再度築巢時,親鳥會是相同的兩隻個體嗎?幼鷹長大後該何去何從?每隻鷹可以存活多久?每年看著幼鷹一波波的離巢,我們也發現,這些近在身邊的猛禽仍是相見而不相識,更有許多人固定在公園裡活動,卻未曾發現牠們的存在。

台灣猛禽研究會本著對猛禽深入觀察、研究的初衷,2014年起在林務局的支持下,展開台北都會區的鳳頭蒼鷹研究,進行繁殖族群調查、個體標記、追蹤與食性紀錄等,其中希望藉著都會區的便利,將原本各點的觀察紀錄,能有較全面的探討。除了人力的觀察外,也架設監視器以便紀錄不同巢位的行為,希望這些透過網路即時傳送的影像,讓更多市民能更關注這些隱藏在樹梢的神祕鄰居,並一同欣賞新生命成長的喜悅。

巢位監視器。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巢位監視器。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監視器影像。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監視器影像。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不在野外的野生動物研究

相較於許多跋山涉水的野外工作,在都會區進行的研究確實是輕鬆多了。不過台北盆地的悶熱、喧囂、車輛廢氣,加上蚊蟲的叮咬,環境可不比山林舒服,長時間的行為觀察也得比照野外。身為以靜制動的掠食者,鳳頭蒼鷹多數時間仍以休息、保存體力為優先;整日的觀察下也許僅能見到2~3次的餵食行為。敵不動,我不動的情況,幾小時的大眼瞪小眼算是家常便飯。

架設監視器的過程,相較野外得三五時扛著沉重的電池,舉步維艱才能抵達巢區的情況,市區裡當然方便多。只是事情也絕非想像中簡單,首先是都市裡的樹木,因種植時間及生長空間的限制,通常不夠粗壯,不足以支撐研究人員攀上巢邊,必須仰賴升降車等機具。在人來人往的台北市,想出動這陣仗,可得先經過巢樹所在單位的核准,包括人行道、校園、公園等,每一個巢都得分別跑完正式的申請流程,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以升降車在巢位旁裝設監視器。攝影:楊明淵。
以升降車在巢位旁裝設監視器。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監視器的電力則又是另一個難關。孵卵、育雛加起來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電力、網路與設備所需空間,在公共空間裡可不能隨意亂接。巢樹又常位在人行道、公園等遠離電源的地點(公園內通常僅有的電力是來自路燈,日間是沒有電力的)。每巢都必須依位置,評估最接近且較易取得的電源後,分別向學校、公園、人行道等不同的管轄單位溝通與申請,以避免被當成竊電賊移送法辦。

猛禽的繁殖影像紀錄其實也不是什麼創舉,台灣早有配合巢箱,紀錄領角鴞的繁殖研究,但是要將影像即時傳送,還得有網路及更多的設備需求;國外的猛禽相關研究,多數選擇每年固定使用的巢位,或人工的巢位等以便架設。鳳頭蒼鷹可能因舊巢常被颱風摧毀,或是避免滋生寄生蟲等因素,親鳥每季都會選擇不同的位置,重新構築新巢。

研究人員必須在次年的繁殖季初重新搜尋,並確認使用中的巢位(保險起見,會以是否產卵確認)。還得依據環境、樹枝粗細、電力與網路的可及性等,選擇可以裝上監視器的巢位。也許鳥只是換到道路的另一側築巢,管轄單位就完全不同,即使是相同單位,申請程序也是不可少。

每一個巢的環境與角度,是否適合裝設監視器,其實都是不同的挑戰。盡可能地搜尋巢位、評估、完成申請程序與準備工作,都得趕在幼鷹孵化前完成。監視器架設後,仍有許多繁殖季的後續工作,包括人力觀察、個體繫放標記、追蹤、機器回收、影像資料的分析等,也得隨著幼鷹成長,不斷的進行。

城市中的美麗與哀愁

在監視器與人力的紀錄下,我們觀察鳳頭蒼鷹在台北市區的主食:鳩鴿科、麻雀仍為大宗。另外發現牠們也捕食了許多溝鼠,無形中為市區控制了這些小動物的數量,只是不免令人擔心,牠們是否有受滅鼠藥影響的可能性。

另一個觀察重點則是幼鳥的存活率。雖然食物不成問題,也沒有天敵威脅,大多數幼鳥都能順利離巢。畢竟都市裡的空間有限,相對良好的棲地則多已經被成鳥佔據了,初出茅廬、獵食技巧不佳的幼鳥,能不能找到其他食物足夠、或適合繁殖的容身之處是攸關個體能否存活的關鍵。而棲息在都市的人工環境裡,包括玻璃、建物或車輛等的撞擊意外、棲地或巢位的人為干擾等,都是野生動物與人類共存時的考驗。

猛禽研究會利用個體的標記,包括有編碼的金屬環、不同組合的塑膠色環,給予每隻鳳頭蒼鷹一組獨特的「身分證號碼」。再配合無線電發報器的追蹤技術,希望未來能追蹤到鳳頭蒼鷹在台北都會區裡的活動、播遷、覓食等行為,對於牠們的生存狀況、棲地需求有更多的了解。

在幼鳥離巢前,進行繫放標記。攝影:楊明淵。 以無線電發報器追蹤都市鳳頭蒼鷹的活動範圍。攝影:楊明淵。
在幼鳥離巢前,進行繫放標記。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以無線電發報器追蹤都市鳳頭蒼鷹的活動範圍。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

鳳頭蒼鷹是唯一能夠適應台灣都市叢林的日行性猛禽,雖然族群數量看似不少,但也只有棲地面積及食物資源足夠的綠地,才能滿足一對猛禽的生存所需。不僅是看著牠們的繁殖不息,我們更希望藉由更多地點、不同個體的追蹤與研究,未來能夠發掘出每一對鳳頭蒼鷹的獨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