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這麼精實,但還是每次都想再來,因為自然谷實在太美了」。上週六(31日),28位天柏嵐會員志工來到新竹芎林鄉「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參與志工服務行動,共完成近1000平方公尺竹林疏伐,以增加林下透光度以利樹苗生長,並協助完成近30公尺長溪溝整理,將颱風過後崩落的土石清出,以防未來大雨來襲時溪水溢滿,造成其他道路路基被沖刷掏空。
志工行動 不分男女樣樣來
新竹縣芎林地區坡地屬砂石地質,因此周邊有不少坡地被劃設為砂石開採區,由於夏秋兩季颱風頻繁的侵襲,自然谷內的坡地也因雨水的沖刷,土石流進溪溝內造成堵塞的情況。透過志工協助將土石移出溪溝,富含腐植質的泥土作為堆肥,石塊則準備未來用作堆砌坡坎使用。
志工一邊揮汗賣力的清運土石,一邊為突然跳出的蜘蛛、鞭蠍和豆娘感到驚喜!時常帶著女兒一同參加工作假期的志工爸爸曾志霖表示:「要不是女兒周末要參加球隊訓練,這次的志工服務她一定會玩得很開心!」志工龔呈湄則邊清運土石,邊用打賭遊戲和其他志工玩成一片,「每次來志工服務我都是抱持著『玩樂』的心態而來,雖然服務工作很累,但都因此而交到新朋友。」
另一組志工則協助進行竹林疏伐,而在十月底的自然谷已有些許寒意,但在極耗體力的勞務之下,志工們無不揮汗如雨,但每個人都毫無怨言,不停歇的砍竹子、運竹子,兩個小時內累積出了一座竹子小山。
第一次參與的志工彭彥榜表示,平日工作壓力很大,在山上砍竹子非常舒壓,雖然很早起,但一點都不累,就像運動一樣,自己家附近也有竹林,感覺就像回鄉下一樣。
資源再利用 創造竹子新生命
竹子是早期台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建材資源,時常可見到竹子製成的家具及器皿。過去志工行動中,曾利用疏伐下的竹子進行步道旁的護坡欄。為讓民眾體驗竹子的各種運用,這次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志工,將疏伐下的竹子製作成竹盆栽,成為可完全自然分解的盆栽。另外更製作竹風鈴材料,以供民眾體驗製作屬於自己特色的竹風鈴。
在了解整個竹藝品的製程後,志工們自動形成了生產線,有的負責鋸斷竹子,有的負責將竹管削出斜口,有的則用砂紙將已經成型的竹子磨得不扎手,通力合作之下,很快就產出了大量的體驗用材料。
一整天下來的志工行動,雖然有些疲憊,然而服務工作時的行動力,讓志工對自我更有著重新認識及肯定。透過講師謝伯鴻用五感來導覽自然谷生態,帶領志工走在林間步道,品嘗肉桂葉、用視覺及嗅覺辨識植物,原來看似一叢綠的步道周圍,原來蘊藏著如此豐盛的生態環境,甚至在導覽的過程中還看到俯衝而下的猛禽。志工鄭尹琳表示:「第二次來自然谷,雖然兩次的服務工作都是竹林疏伐,但這一次讓我感覺很棒。因為看到自然谷的步道上變得更不一樣了,也因為講師的講解,讓我發現走過的步道旁其實有很多熟悉的動植物。」志工們在秋風吹拂下,享受了一堂豐富的自然生態觀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