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削弱經濟競爭力? 德國學者:不改變才會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能源轉型削弱經濟競爭力? 德國學者:不改變才會輸

德國能源轉型經驗的第一手觀察——專訪Miranda Schreurs

2015年11月06日
本報2015年11月6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311福島核災後,德國為什麼能堅決廢核、推動能源轉型?其經驗或有可供台灣借鏡之處。

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米蘭達‧舒列奧絲(Miranda Schreurs)是國際間環境政策的重要學者。除了對德國與歐盟的氣候能源政策的第一手觀察,舒列奧絲數度至日本知名大學擔任交換學者,並曾長年在美國求學與任教,對全球環境政策的脈動知之甚詳。

舒列奧絲也是德國針對氣候變遷議題成立的「全球變化諮詢顧問委員會(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成員。日前,她應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邀請來台演講,與學界分享德國氣候變遷與能源治理的經驗,也藉此行程認識台灣的環境議題與行動策略。

舒列奧絲特別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德國能源轉型經驗。同時也針對台灣的經濟與民情,對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提出不少建設性看法。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米蘭達舒列奧絲(Miranda Schreurs)。攝影:陳文姿。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米蘭達舒列奧絲(Miranda Schreurs)。攝影:陳文姿。

德國、日本的能源政策觀察

記:你是比較政治的學者,對德國與日本的能源政策都有深入研究。311福島核災後,各國對核能政策都做了一番檢討與修正,德國毅然宣布2022年全面關閉核電廠,日本卻堅決重啟核電廠,請問您有什麼觀察?

舒列奧絲:很多人問我,為何德國能堅決實施廢核,這並非是單一事件造成。德國的反核運動始於一小群人,綠黨成立後,反核開始有政治基礎,但力量還是不足。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後,社會民主黨開始加入反核陣營。

福島核災後,保守黨才相信,如果核災會發生在日本,在德國也可能發生。德國沒有海嘯,但有洪水問題,也可能遭受恐怖攻擊,核能電廠並沒有抵禦飛機撞擊的設計。

至於日本,雖然福島核災後,核電廠都暫時關閉重新檢查,並立下新的安全標準,但九州川內核電廠今年重新啟用了。48座核電廠中,扣除老舊與地點不適等問題,我認為有20座將會在政府壓力下陸續重啟。

現今狀況下,希望日本政府至少能訂下核電廠除役時程,例如15年後關閉等,可惜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計畫。

企業:壓力才有創新  能源轉型帶動競爭力

記:日本以經濟為由,決定重啟核電廠。當德國政府決定發展再生能源,並訂定下廢核時程時,德國企業界是否擔憂高電價會削減競爭力?

舒列奧絲:我認為德國能這麼積極做能源轉型的原因,在於德國人擔心,如果不做能源轉型,就會在未來的新經濟中失敗。

德國缺乏天然資源、勞工薪資高、能源價格昂貴,但德國產業依舊屹立,原因為何?答案就是創新與效率。

為了降低成本,德國公司不得不想方設法降低能源費用。正因被迫去思考各種可能性,反而刺激了創新的構想與新科技產生,讓德國保持領先競爭優勢。

因此,德國強烈相信,每項工業都必須接受這樣的考驗,才會達到高效率與高競爭力。安逸不思改進,將失去競爭力。這過程很痛苦,但經過這關卡,我們發現公司變得更加茁壯堅強。

在台灣,不少國際大廠做得很好,為了在全球市場競爭,公司大幅提升能源效率。但中小企業跟傳統產業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需要有人協助。

德國和台灣一樣,有許多中小企業。對於這些不知該如何著手的中小企業,德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術界提供許多協助,例如:建立節能平台、專家諮詢或辦理工作坊等。

台灣在資訊能力上具有優勢,或許可以思考如何運用科技協助節約,應該可以找到不少創意節能的點子。

改革力量  從人民開始

記:台灣雖然已經訂下非核家園的目標,但民眾仍持續收到不用核能電會不夠用,電價會上揚,再生能源比較貴等訊息,有些民眾也因此而態度遲疑。德國曾大力補貼再生能源發展,是否也面臨這樣的挑戰?

舒列奧絲:首先,必須確保民眾得到正確的資訊。核能之所以較便宜,是因為政府花不少經費補貼核能發展,無論是在核能專家的訓練,或是處理核廢料等,這些都未被計算到核電電價中。而核工業也是唯一不用付出保險費的產業,試問如果意外發生,誰來支付這筆天價的賠償金額?

說到再生能源的電價,就我了解,台灣非常重視教育,不妨想成,投資再生能源就像在投資小孩教育。雖然現階段比較貴,但再生能源不須支付額外燃料費(燃煤、天然氣等),未來又可持續收益,等於是用越久越便宜。此外,再生能源的成本價格近期已大幅調降。

從經濟層面來看,許多國家都有貧富不均的問題,財富集中在人口密集區,電費收益也集中在大公司。大部分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等)都在比較偏遠的地區,所以,政府發展再生能源,也等於是補貼地區經濟,讓原本集中在大電力公司的收益分散到各地,把錢留在社區,並提供在地工作機會。

記:台灣推行節能運動多年,民間團體也多方努力,但節能仍停留在宣導與推廣層次,有人認為節能就要犧牲便利與舒適的生活。請問,德國節能行動是由政府推動或是民間發起的?

舒列奧絲:首先,節能並不代表降低生活品質,我們可同時達到節能並且保有好品質。另外,我想說的是,節能也可以很有趣,德國許多社區把節能變為有趣的社區活動。

德國有很強的草根民主動能,這點是比較不一樣的。德國人想要有能源自主性。當一位家長決定不想要核能,她會去想,該怎麼結合更多社區家長。當社區想要節能,居民會聚在一起想「我們可以做什麼?」這些計畫包括個屋頂菜園、節能改造、再生能源、或是堆肥等。現在德國已經有一千多個社區成立了能源合作社。

在我的學校,我們將電力使用量訂在2000年時的標準。以每棟建築為單位,當用電超過電力使用量標準時會罰款,用電低時則有獎金。藉著這套做法,學校省下了數百萬歐元。或許,台灣的大學也可以試試看。

商業界也有不少能源技術服務公司(ESCO),他們到企業、公司、家庭中,免費協助省電、換電器、修補窗戶縫隙等,省下的電費就當作是ESCO公司的酬勞,最後雙方都能獲利。

這其中,政府也扮演協助角色,成立網路平台,獎勵節能點子等。讓不同的社區看到彼此的做法,也讓不同的公司分享創意。

COP21看見未來  希望在全民

記:最後,我想請問您,聯合國今年底的氣候大會(COP21)備受矚目,預計將可達成新協議,並取代京都議定書。目前已有個129個國家地區主動提交「國家自主減排貢獻」(INDC)。你個人認為COP21能否達成任務?

舒列奧絲:我認為這次會議達成協定的機會很大。這次會議是由各國自願提出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主要大國──美國、中國、歐盟、俄羅斯、印度都已提交承諾了,這具有正向意義,代表全世界都願意面對氣候變遷問題並付諸行動。

然而,僅僅提出國家減量目標是不夠的,除了溫室氣體,我們還有生物多樣性、海洋污染等問題待解決,這些都需要公民社會的力量,需要民眾的創意、參與與行動。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