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聰明吃魚? | 環境資訊中心
科學少年

如何聰明吃魚?

2015年11月13日
作者: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老師)

※ 編按:《科學少年》是遠流出版社專為國中小學生設計的科學讀物,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啟發少年探索科學的興趣。其中「做環境的朋友」單元,從科學角度看待環境問題,一步一步推敲出問題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2015年11月起,環境資訊中心將每月刊出一篇「做環境的朋友」文章,與讀者一起關心環境長知識。

市場裡的魚大大小小,種類琳瑯滿目,該怎麼挑魚、要吃什麼魚,竟然也跟環境保護有關係?!

你到市場買過魚嗎?身為科學少年的你,該怎麼用中小學的生物知識挑魚呢?這裡說的不是選眼睛清澈、魚鰓鮮紅的挑魚法,而是運用生態知識的挑魚法喔!

市場裡的魚大大小小,種類琳瑯滿目,該怎麼挑魚、要吃什麼魚,竟然也跟環境保護有關係?!圖片來源:遠流出版

在買魚之前,請先轉過頭去看看旁邊的肉品區,考考你,在肉品區可以看到哪些肉?這些肉有什麼共同特色呢?

超市為何沒賣獅子肉?

在肉品區裡的肉不外乎是豬肉、牛肉、羊肉、雞肉吧!這些肉幾乎都是初級消費者。初級消費者指的就是拿生產者當食物的動物,簡單說就是吃素的動物,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反駁「可是豬不是吃餿水嗎?雞也可以吃蟲啊!」這樣說也沒錯,部分的養豬業者是用廚餘餵豬,不過許多養豬業者還是以玉米粉和黃豆粉來餵豬,而養雞也不是直接丟蟲給牠們吃,大規模的養雞場還是用植物性的飼料來飼養。所以整體說來,肉品區裡你看到的都是初級消費者的肉,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肉品區大多都是初級消費者的肉,而沒有高級消費者的肉呢?答案是初級消費者比較好養。

請試著想像當超市開始可以合法販賣獅子這種高級消費者的肉,那麼養殖戶該怎麼飼養獅子來供應民眾的需求呢?思考之前先做一些假設吧!如果一隻獅子一天吃五公斤的牛肉,而一頭500公斤的牛宰殺之後可以產出200公斤的牛肉,從這樣的數據看來,一頭牛可是能讓獅子吃上40天呢!如果獅子得養兩年才大到可以宰殺,那麼養大一頭獅子就得用上20頭牛啊!如果你是個養獅子來賣的人,你的牧場裡如果有50頭獅子,這兩年下來,你就得準備1000頭牛來當飼料才足夠獅子吃啊!光以飼料的花費來看,獅子肉的價格至少就會是牛肉的20倍,價格超級貴,養的人也很難養,所以根本就沒辦法大規模供應獅子肉到市場給民眾食用。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為什麼肉品區沒有高級消費者的肉了吧!可是啊!當你轉頭去看水產區的鮪魚、鮭魚……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其實都是高級消費者,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關鍵就在於這些魚大部分都是野生動物。農夫種稻、種果樹、養牛、養羊,這些生物都是經過馴化而來的,而大多數的水產卻都是從野外捕撈取得的,就算是有辦法人工養殖,飼料也往往都是從野外獲得的資源。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食物鏈

雖然魚飼料也添加了不少像是大豆粉的植物性成分,但是動物性的飼料裡都還會添加魚粉來補充魚類的蛋白質,而魚粉的來源是下雜魚。下雜魚指的不是爛魚,而是漁獲之中沒有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想看下雜魚可以到宜蘭的大溪漁港,因為那邊的捕撈方式以底拖漁船為主,漁民從拖上來的魚中挑走有經濟價值的之後,剩下的就稱為下雜魚。下雜魚堆裡有鯊魚、魟魚,還有很多深海的魚種,像是燈籠魚、巨口魚、海鰻之類的生物。這些可能是研究學者眼中珍貴的魚種,但當牠們成為下雜魚之後,就會被鏟到一個個塑膠箱裡送上卡車,處理成魚飼料,然後就被養殖魚類給吃掉了。想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可惜呢?

知道市場的魚類大多數都是野生動物之後,你還必須知道的是,為了種種理由,你應該選擇不吃鮪魚、旗魚、鯊魚這類高級消費者的魚類。

第一,你得先知道,高級消費者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先從陸上生態系的觀點來認識高級消費者的重要性吧!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裡頭,過去曾經有許多灰狼,然而當人們開墾進入這塊原野之後,和狼的生活開始起了衝突。人們認為狼會捕殺他們辛苦養大的牲畜,所以千方百計的把那些狼殺掉。當狼群大幅減少之後,科學家們開始覺得怪怪的,他們發現隨著灰狼漸漸減少,這裡的生態也大不相同了,白楊和柳樹變少了,海狸也減少了,甚至北美灰熊的數量也變少了。只不過是灰狼變少,怎麼其他生物也受到影響呢?

原來,狼是食物鏈中的高級消費者,當狼消失了,麋鹿沒有天敵來抓牠,牠們就有機會大量繁殖,而麋鹿變多之後,出現食物不足的情況,牠們就把所有冒出地表的小樹苗都啃食掉,如此一來就沒有新生的樹了。沒有了樹,海狸就沒得吃,也蓋不了水壩、攔不起池塘。沒有池塘,許多溼地植物就無法生存,而靠那些溼地植物維生的生物就會大受影響,例如:北美灰熊冬眠後醒來就會去吃那些植物,現在那些植物沒了,灰熊出來就沒得吃了。

高級消費者就像是生態系中的老大,牠們的數量變化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的平衡發展。所以如果我們還是繼續大啖鮪魚或鯊魚,把牠們都吃光光,那麼這個食物鏈裡的生物就會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慾而大規模改變。

你不該吃高級消費者的第二個理由是數量問題,從能量金字塔的觀點來看,愈高級的消費者,相對數量就會愈少。無論是陸上的獅子、老虎,或是海中的鮪魚、鯊魚,牠們在整個生態系的數量都是相對少數的。

第三個理由是健康觀點,陸上的汙染物透過河川放流排放至大海之後,雖然會被海洋稀釋,但是它卻可能透過食物鏈造成累積,而讓高級消費者含有高濃度的毒性。就像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關係,我們假設蝦米體內含有一單位的有毒物質,而小魚一生會吃100隻蝦米,大魚一生吃則吃100條小魚。如此一來,毒物進到大魚體內就會累積到上萬單位了,這就是生態學裡講的「生物累積」。

生物累積的可怕

這裡有個實例,數個月之前有名三歲小女孩,父母每天餵她吃魚粥或魚肉,後來小女孩因為語言發展遲緩而就醫,醫師檢查之後發現她血中汞濃度竟高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的40倍,小小年紀就已經汞中毒了。醫生調查飲食習慣之後,認為是患者攝取太多大型鮪魚、鮭魚等「深海魚」所造成,因此前陣子就有些專家跳出來呼籲民眾不要吃深海魚。不過實際上「深海魚含超量汞」這種說法是搞錯方向了,深海魚是生活在海平面下200公尺、陽光照不到的水域,小女孩所吃的鮪魚、鮭魚都不是深海魚。其實魚體內的汞含量和魚生活的海水深度沒有關係,反倒是和食物鏈的位置關聯較大,鮪魚、鮭魚都是食物鏈裡的高級消費者,因此累積汞含量較高。所以實際上該說的是,為了避免攝取過多毒素,應該少吃高級消費者才對。

到底該吃什麼魚?

從生態和健康的觀點,高級消費者的大型魚不該被捕殺,也不該被吃,那麼想吃魚時該吃什麼魚呢?是不是挑小魚就可以呢?

你吃過魩仔魚粥嗎?或者便利商店也有賣過魩仔魚飯糰,那一口吞下就是幾十條的小魚,在一口吞下牠們之前,你應該先知道牠們是怎麼來的。科學家研究得知,我們吃的魩仔魚多數是日本鯷、刺公鯷、異葉公鯷等鯷科魚類中2~3種之幼魚,這些魚的生命週期短,有些人認為牠們族群數量多,即使不捕撈,牠們在海中也是會自然死亡。

但捕撈這些魩仔魚,可能會意外導致其他魚類的死亡。因為在捕撈過程中,網中常常會混獲其他魚類的幼魚,而這些意外入網的小魚在上岸進入市場之前會被挑出,留下模樣幾乎一致的魩仔魚。所有大魚都有小時候,當我們把那些小魚都抓走了,哪來的小魚變大魚呢?無論是粥或是飯糰,你一口吞下的數十條小魚背後,可能有更多被意外抓起的生命被犧牲。

因此選魚的時候,最好用「底食」原則,找食物鏈較底層、族群量較多的小型魚,例如鯖魚、秋刀魚等,牠們成長的速度比高級消費者快多了,資源回復力也比較強,也儘量避免有混獲風險的魚類。此外,養殖魚會比海洋捕撈魚來得好,而且養殖魚也該選食用植物性餌料的吳郭魚、鯉魚等。透過生態觀點來選擇魚獲,才能達到資源永續利用,否則總有一天,我們的海洋裡會只剩下水母可以吃了。

※ 本文出自 2014年4.5月號,請勿轉載。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