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上市公司的大氣污染外部成本超過四成公司總收益。 如何降低環境代價,既關係環境健康,也關係公司自身的發展。
在高過雲層的位置,水泥廠排放出廢煙冉冉上升。片來源:Jonathan Kos-Read。CC BY-ND 2.0
上月2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32家上市水泥企業在2013年產生了近2000億元大氣污染外部成本,占公司總收益的43%。 這一環境成本在商業決策中被嚴重低估。
外部成本是企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環境和社會損失,通常企業並不承擔,也很難量化。 由中國智庫「清潔空氣創新中心」和英國諮詢機構「TruCost」合作的這份報告,是中國第一份將企業外部成本貨幣化的報告。
根據報告,32家上市水泥公司的水泥產量接近全國總產量的一半。 這些公司超過八成的大氣污染外部成本來自PM2.5和汞的排放,基本都是企業生產中直接排放所致。 TruCost亞洲業務主管黃超妮說,空氣污染社會成本的90%,是人的健康。 一項研究表明,正是由於近年來越發嚴重的大氣污染,中國2010年因為室外空氣污染過早死亡人數達35-50萬。 不過,這些代價並沒有計算到企業的頭上去。 事實上,沒有一家水泥企業對上述報告結果給出反饋,這些成本也是他們無法承擔的。
但是,在當前的環境保護形勢之下,企業消極應對環境成本考量,在資本市場上可能會很被動。 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與投資管理部處長胡桂斌負責水泥行業的貸款,他說:「看了報告內容後,我也在擔心,如果把這些外部成本全部讓企業承擔,水泥產業能否生存下去,銀行對水泥的投資還能不能投。」
中國城鎮化和路橋建設都需要大量水泥,每年水泥生產佔全世界產量的五分之三。 他希望國家能夠通過稅收等機制加大企業成本,銀行會因此重新評估信貸風險,改變信貸政策,從而約束企業,令其在生產中做出更環境友好的選擇。
胡桂斌說,工商銀行正在做水泥行業的風險壓力測試,通過污染物環境成本,核算企業的違約風險。 如果風險過高,銀行貸款審核也會更加謹慎。 這是中國綠色金融的一種嘗試,也可能是未來銀行給企業貸款的一個參考標準。
能源基金會環境管理項目主任趙立建也從投資者角度,分析了外部成本核算對企業融資的潛在影響。 他說,關注環境污染的投資者,會在意企業生產的外部成本;只關注經濟回報的投資者,也會考量環境政策是否會更加嚴格。 如果嚴格,就會傾向於選擇排放比較小的公司。
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建立上市公司的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 「如果全面公開,許多公司都會做環境成本的評估,投資可能就會基於這樣一些評估。」他說。
他認為,信息嚴重不足已成為投資者無法做出更環境友好的投資決策的原因之一。 上述水泥企業的信息平均公開程度只有14%,公開程度越低的企業,其大氣污染的影響越高。
環境原本也有一定消納污染的能力,但是隨著環境容量的減少,每一分新增的污染都可能損害環境健康,加大外部成本。 水泥企業其實是有很大改變的潛力。 水泥企業大氣污染外部成本超八成是企業生產過程中直接排放所致,這些可以通過改進技術和工藝來調整。 報告評估,如果所有公司都達到了行業內的最佳實踐水準,有望避免13%的整體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