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是一般人對農村冬天的想像,不過美濃的冬天不冷,氣溫舒適、陽光溫暖。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我在2007年11月中,認識的第一個農藥行老闆──劉秀仁。
那是一個我還穿著短袖T恤,夜涼如水的晚上。沿著美濃水圳的第一幹線,我緩緩地跟著水聲開著車,一面大招牌「植物醫生」由遠到近映入眼簾。我的車,就停在這招牌底下。走進農藥行,老闆劉秀仁迎面而來示意我自己找位子坐,他隨興地說,「李小姐,把這裡當家裡,來我這裡的農民都是這樣。妳先坐一下,我來煮開水。我們喝茶慢慢聊!」
劉秀仁是農民,也是美濃蔬菜產銷班第十班班長,大家都稱他為「劉班長」。每年的9月到隔年2月,是他們家種敏豆的時節,11月中,正是產量高峰期。除此之外,劉秀仁,也是有十多年經驗的農藥肥料行老闆,他曾在民國94年,獲得農委會優良農藥行評鑑。只要想知道農村裡,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實際情況,找他準沒錯。
走進廚房提著一壺熱水走出來,劉秀仁性子急,還不等我問,茶也還沒泡好,他快人快語說著,「現在如果價錢好,農民會用比較快速的化學肥料去施肥,灑得越多,作物長得越快,就能採收快一些搶得好價錢,可是農民不知道,這是錯誤的方法。因為作物的成長過程,你叫它拼命吃東西,灑太多、負荷量太多,作物受不了會萎凋,土壤也被酸化了。
農藥行老闆,是農作物的醫生,也是農民的老師,他就是舞台上的最大卡司。泡茶的時候,老闆會坐在主位,一邊為農民斟茶,一邊為農民解說相關病蟲害問題,在特殊的「醫病關係」下,農民對農藥行老闆依賴至深、言聽計從。不過,願意跟農民詳細解說,甚至勸農民少買一點農藥的,只有劉秀仁。
2014年,劉秀仁60歲。年中,我聽農民傳來消息,說劉班長身體不好,健康情況讓人擔心。同年8月25日,我到劉班長家裡探望他,看到他從原本的精神奕奕變成眼前的骨瘦如柴、氣若游絲,我心痛難當。可他看著我,還奮力跟我寒暄著,「李小姐,不好意思,還讓妳來看我。」我問他,「劉班長,可以說話嗎?」他回道,「沒關係,不過我現在只能慢慢說了。」我再問他,「劉班長,你可以跟我說,你為什麼要回農村耕種?要開農藥行嗎?」劉班長笑了笑回我,「我從小不怕吃苦,只怕被人看不起。所以,我什麼都願意嘗試。我養過泰國蝦、幫農民代耕,後來也種毛豆和香蕉,到了快40歲的時候,才開始種敏豆,卻也發現農民知識不足農藥濫用的問題。」說到這裡,劉班長跟太太要了一杯水喝,深深地吸了幾口氧氣後,繼續又說,「我很記得,以前還沒有組織產銷班、也還沒有開農藥行,敏豆園裡都是紅蜘蛛,每天都去買農藥噴,怎麼噴都不會死,噴到我們都不敢採收,我跟我太太講說,這不是辦法,乾脆我們自己來開農藥行。」
民國87年,劉秀仁的農藥行開張,他也組織成立美濃蔬菜產銷班第十班。從那一天起,劉秀仁做了17年的班長。他家的客廳,是開班會的地方,他的太太,是為班員煮點心的大廚,只要是班會開銷,他毫不手軟一切自掏腰包。不只照顧班員,劉班長也照顧班員的田。他常到班員的敏豆園現場指導,有時候,也會陪同農業部門相關人員,到班員田裡採樣或交換意見。總之,劉班長顧的,不是只有自家的農事,他包山包海也要想盡辦法顧好每個班員的敏豆園。
只是說,要讓農民改變用藥習慣並不容易,所以只要是非農藥防治法或是可以降低藥量的方式,劉班長總是第一個帶頭試驗。2012年起,劉秀仁試驗的主題,是樟腦丸對瓜果實蠅的防治成效,「把一顆顆樟腦丸放進塑膠袋裡,用牙籤戳洞,然後再把塑膠袋掛在敏豆園裡,有掛樟腦丸袋子的,跟沒有掛樟腦丸袋子的,真的差很多。只要是沒有掛的園子,敏豆都被叮得滿頭包!如果這種方法可以繼續試驗並且確定效果,一定可以大幅降低用藥的劑量和頻率,同時農藥殘留當然可以降到最低。」所以,劉秀仁最常跟班員講的話就是,「你來啊!來我的田裡看啊!因為只要看到成效,農民就會願意跟著做!」
除了農藥之外,土壤肥分與草的關係,也是劉秀仁推廣的務農理念。他一再跟農民強調,「讓地發草,讓地長草!採收期結束後,讓土地長草,越高越好,因為草會吸收土壤裡面的酸性,在整地之後,回歸土壤,草會轉換成有機質,不要趕盡殺絕,草是自然的肥料,可以幫助土壤恢復地力。」
由於農村長期使用除草劑,土壤硬化情況越來越嚴重,生產成本也會因此提高,因此劉班長領悟到,「人要善用肥料和農藥,而不是過度依賴肥料與農藥,甚至讓肥料、農藥牽著鼻子走!錢不用賺太多,夠用就好,你看看我,現在躺在這邊,有用嗎?沒有用!」
那一天要離開劉班長家時,我想著這應該是我們兩人這輩子的最後一面了,我忍著淚水問他,「劉班長,還有什麼我沒有問到而你想說的話嗎?」他淡淡地說著,「李小姐,妳要記得我們農民的辛苦啊!敏豆養活我的一家人、照顧我們第十班班員、打拼出美濃農業的地位,這輩子務農可以做到這樣,我的人生很值得、很精彩,沒有交白卷!真的,我覺得身為一個農民,真的很驕傲!」 到現在,回想到這一幕,我眼鼻依然會酸楚。
一年過去,小雪又到了!劉班長離世也一年了!只要看到美濃田野裡的敏豆園,我還是會一再想起他,想起他的直率爽朗,也想起他對土地和農民的責任感。我總覺得,在農村要推動環境保護,光靠理念或環保活動只是讀書人的嘴上功夫罷了,如果想把農村環境真正照顧好,絕對不能沒有像劉班長這樣的農民。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