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起,政府推出水泥東移政策後,今年,亞泥低調返回西部新竹關西地區進行水泥開採布局,羅慶仁、羅慶江、亞泥三案陸續送交環保署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不過,因三案開發場所、類型均相同,設施共用且水泥也皆供應亞泥,引發民間團體質疑,亞泥蓄意將一地分成三案,是想掩飾大開發所造成的交通、噪音、環境、社會等問題並規避較嚴格的二階環評。
三案難切割應合併審查 可能送二階環評
環保署今日進行新竹地區羅慶仁(代表人)與亞泥二案礦業用地案的環評審查。由於羅慶仁、亞泥、羅慶江三案開發土地相連,都是開採水泥,開發時間相同,並共用纜車設備,對周圍空污、水、地質、噪音與社會影響等問題,均難以切割評估,因此會議開始環評委員就提出程序問題。
但其實亞泥案初審時環評委員就曾提出,希望開發單位能主動合併,但開發單位未正面回應,依舊試圖以個別方式闖關。環評委員不改初衷,認為三案難以切割應合併審查。對此結論,亞泥新竹製造廠廠長邱志宏無奈表示勉強可接受。
今天環評的結論還須送環評大會討論。三案一旦確認合併審查,合計總面積將高達81公頃,符合「新增探礦、採礦工程,面積達50公頃以上」應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二階環評)的法規,到時候廠商將面對更全面與深入的審查。
水泥業東移為何「歸西」? 礦務局否認有水泥東移政策
政府於1985年推出「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引導水泥產業東移。2009年,礦務局曾一度公告解除西部石灰石礦礦業保留區,不過在各界反對下,又再劃入保留區。2013年,新竹縣府提交復礦申請。而這三案正是西部復礦的第一例。
地球公民基金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民間團體認為礦業保留居解禁過程草率,且未告示周知,直到今年羅慶仁案進行環評時,各界才驚覺礦業已布局回歸西部。民間團體主張,西部復礦涉及政策改變,對環境民生影響甚大,應先進行政策環評。
經濟部礦務局賴欽亮科長回應,這是誤解,政院未曾核定所謂的「水泥產業東移」,僅在「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中提及要輔導水泥東移,而該方案也於1998年廢止了。因為沒有「水泥產業東移」政策,所以也無須進行政策環評。
對礦物局的回應,環評委員並不滿意,希望礦務局再提出更完整的說明。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