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環境議題回顧:氣候變遷篇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5環境議題回顧:氣候變遷篇

2015年12月31日
整理:鄒敏惠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雪萊這句鼓舞人心的名言,到了2015年卻不怎麼管用了呢!前不久,台北以30°C的高溫度過67年來最熱的冬至,冬天都不冬天了。走出亞洲,美洲、澳洲、非洲也紛紛創下歷史高溫。美國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0月是近代歷史上全世界最熱的10月。2015年似已篤定成為188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現象,更和天災脫不了關係。聯合國減災辦公室指出,在所有天災事件中,有80%以上與氣候變遷相關。今年侵台的蘇迪勒、杜鵑颱風,共造成農業損失達46億元。如何保護農民收益、對抗天災,成為政策的最大考驗。農委會也總算發出第一張農業產物保單,今起試辦三年,盼能盡速協助農民復耕。

不僅是颱風,研究顯示,今年在南台灣疫情嚴重的登革熱,更可能隨著全球暖化往北蔓延,未來中部、北部及東部流行風險都會提升。

而氣候變遷是否能成為經濟轉型與社會結構調整的動力?立法院、環保署今年分別「火速」通過《溫減法》發布「自主減碳承諾」(INDC),將台灣帶往溫室氣體減量的新紀元。然而學者也警告,「千萬不要認為氣候變遷立法藍圖已經完全定位」,並指出《溫減法》在「管制型」與「政策型」兩個不同立法面向之間的尷尬處境,盼望未來能真正和國際接軌,從能源結構、產業政策調整、國土安全等整體層面,替台灣的未來著想。

為了促使氣候相關政策的推行,荷蘭甚至有近900名公民聯合上法院控告政府,成功迫使當局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而國際眾所矚目的重頭戲——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也已順利結束,近200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成為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新協議,要求各國定期檢討INDC,確保減排進度比前工業時代高2°C以內,並往1.5°C「努力」。

《巴黎協定》是否能救地球還未可知,但至少成功凝聚了全球的減碳共識,對台灣來說也深具意義,甚至可能是一個參與國際行動的機會。地球的命運掌握在每個人手中,在這最艱難的過渡期,我們仍可借雪萊的名言互相勉勵:「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回2015環境議題回顧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