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植物園歡度120歲 與土地連結推24節氣植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北植物園歡度120歲 與土地連結推24節氣植物

2016年01月11日
本報2016年1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承載著台北市民日常記憶的台北植物園120歲了!為了紀念國內首座植物園生日,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將陸續舉辦幾項慶祝活動邀請民眾一起同歡。首先推出「廿四節氣植物~慶典版假日導覽系列」以及「新種秋海棠科學發表原畫展」,邀請民眾加入探索植物園精深廣博的行列!

廿四節氣植物 和土地連結

今年台北植物園首度以「廿四節氣植物」為年度主題,每月推出兩個節氣植物活動,由志工免費帶領民眾,透過輕鬆愉快的24節氣植物,讓民眾重新跟土地以及植物園產生連結。一月份由「小寒」拉開序曲,以紅澄澄的柿子祝大家「柿柿(事事)如意」,接下來的「大寒」,則帶遊客製作「豆豆暖暖包」,溫暖過好年!

台北植物園120周年紀念,推出24節氣植物,陪伴民眾一整年!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台北植物園120周年紀念,推出24節氣植物,陪伴民眾一整年!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說,過去以農業為主的時代,非常依賴廿四節氣的指示來耕作,一般民眾的生活當然也跟節氣息息相關,例如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立冬進補、冬至吃湯圓等,每個節氣的民俗又與植物利用有關。

未來一年每週日的主題導覽活動,將由資深志工精心設計生動活潑的遊戲、DIY及解說導覽,讓民眾感受節氣的輪轉與生活的關係,最終能關注我們生活的土地與環境,並常利用植物園提供的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

植物手繪圖 認識黑武士秋海棠

另一個節令特展則為「墨攬秋海棠:新種秋海棠科學發表原畫展」,於南門三二三町展出十禎珍貴的新種秋海棠原畫。

這是由林業試驗所標本館研究助理林哲緯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台灣植物分類學家彭鏡毅,近年來赴婆羅洲、馬來半島、菲律賓、越南及中國等地探索秋海棠科植物,陸陸續續發表了許多世界新種秋海棠及畫作。

在19世紀重要的生物學家華萊士停駐過的馬來半島小鎮,發現了新種秋海棠,彭鏡毅以華萊士秋海棠(Begonia wallacei)命名,紀念他在生物學上的貢獻[1]

葉面幾乎是黑的,葉緣鑲著銀邊,開花時的豔紅,讓人令人聯想到一身黑的黑武士,帶著一隻紅色的光劍!可能是星際大戰迷的學者,便以黑武士(Begonia darthvaderiana)命名;同一溪谷中鄰近區域還有一株同為新種秋海棠,就叫「艾米達拉秋海棠(Begonia amidalae)」[2]

黑武士秋海棠Begonia darthvaderiana。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黑武士秋海棠Begonia darthvaderiana。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這些秋海棠到底是哪些不同之處吸引了採集者的注意?透過林哲緯一筆一畫描繪、詳盡的細節描述,民眾或能理解箇中道理。

影像(手繪或拍照)、實體以及標本,是分類上不可或缺的依據,尤以手繪圖最能幫助民眾區分這些植物間的差異。只是這麼精彩的插圖只出現學術期刊中相當可惜,為此,植物園特地邀請林哲緯提供這些秋海棠原圖展覽,配合秋海棠開花物候,讓民眾一睹其迷人的多樣性。

台北植物園前身為苗圃,1895年年底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在小南門選一塊地方當苗圃,直至隔年的1月6日才完成苗圃的開闢,由此分送至各處的植栽,不斷影響著台灣市區街容,至今歷經二甲子歲月。

此地也是台灣植物分類的源頭,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說,這裡曾經種植日本帝國從各處收集而來的奇花異卉,當時的池塘布滿布袋蓮,但隨著對土地、環境的理解,不斷有反省檢討的聲音,尤以1911年時任林業試驗場主任金平亮三於《台灣日日新報》一篇《誤植的樹木》受訪文中,談到不應以觀賞植物為蒐羅栽植重點,而應以本土植物為特色。由此定調經營目標由苗圃轉為植物園。

腊葉館復舊 重現百年風華

1921年,台北苗圃正式改稱台北植物園,是邁向學術研究與教育功能的轉捩點。在漫漫轉型路中,近百年來多位國內外學者的耕耘投入,一點一滴形塑台北植物園的使命。董景生指出,目前植物園專業分區越來越趨成熟,有些分區主題頗受民眾喜愛,如十二生肖植物區、民生植物區、蕨園等。

「這幾年,台北植物園除了復建南門三二三的日式庭園,以各種小型藝術展開放展示,欽差行台的共管經營外,目前尚在進行在腊葉標本館的整修、名人植物園的再出發,同時許多嶄新主題與專題收集,例如植物與昆蟲、食物森林、泰雅民族植物區等,也積極闢建中。」董景生說。

台北植物園內保有國內唯一一座專為設置腊葉標本所興建之建築,1924年落成至今近百年,見證台灣植物學研究的歷史,也是由殖產局苗圃轉型為植物園的重要里程碑。只是現在看到的腊葉館,為了增加空間利用,將原本挑空的空間隔成兩層樓,用途也將原本的標本展示、典藏改為辦公空間。

腊葉館。
腊葉館。
上左:腊葉館外觀。林試所提供。
上右:腊葉館門口。攝影:廖靜蕙
下左:腊葉館二樓。攝影:廖靜蕙。
下右:腊葉館內部格局。林試所提供。

2008年11月4日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去(2015)年11月18日將「臘」葉館改正為有風乾之意的「腊」葉館,以便符合建築物為「植物標本」存在的正確名稱。

為了回歸腊葉館原來目的,植物園啟動恢復舊觀的工程,預計年底完工,屆時民眾可至腊葉館參觀植物標本展示,參加環境教育課程,不忘見證腊葉館百年風華。

以腳前燈指引路人 營造植物生長好環境

此外,夜間的台北植物園不一樣了!為了改善這種處境,台北植物園陸續進行路燈改善工程,降低路燈高度,達到照明目的又不傷植物!

台北植物園的夜晚更溫柔了!降低照明設備,行人不會更危險,植物卻能獲得好的成長環境!攝影:廖靜蕙
台北植物園的夜晚更溫柔了!降低照明設備,行人不會更危險,植物卻能獲得好的成長環境!
攝影:廖靜蕙

植物園組助理研究員吳維修解釋,植物在夜晚並不需燈火通明,降低照明設備,集中照明於行走路面,避免影響植物生長;尤其民眾夜間到植物園,都非造訪植物,主要是散步、路過,因此,行人看得到路,視力也能適應暗黑環境,並不會更危險;改善夜間光線設計,是讓人與植物都具有舒適的環境。

「廿四節氣植物」〜慶典版假日導覽系列

今年第一個節氣小寒,遊客在植物園志工引導下,吃柿餅聊節氣。林試所提供。
今年第一個節氣小寒,遊客在植物園志工引導下,吃柿餅聊節氣。林試所提供。

【2016年假日主題導覽】

時間:每週日10:00~11:00;下午14:00~15:00各有一場。
對象:個人、親子、師生,現場直接報名參加,各項活動材料有限,發完為止;20人以上之團體須預約。
預約電話:02-23039978轉1420

說明:為鼓勵民眾造訪台北植物園參加假日的主題導覽活動,凡參加每次的導覽活動,即可獲得一個戳印,集滿十個月份以上的戳印者,即可獲得精美紀念品一份,並於12月活動時兌換領取,歡迎民眾踴躍參與!除了推出慶典版的假日導覽系列活動之外,也將辦理台北植物園120週年老照片徵集等序列活動,敬請拭目以待。

墨攬秋海棠:新種秋海棠科學發表原畫展

墨攬秋海棠原畫展海報。林試所提供。
墨攬秋海棠原畫展海報。林試所提供。

註釋:

[1]19世紀,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在他撰敘的《Malay Archipelago》一書中,提到他曾在砂勞越西部的實文然(Simunjan)地區待了幾個月,收集了動物和昆蟲的樣本;此中,一個新種秋海棠在該山系中植被豐富的黃土斜坡上被發現,故暫以華萊士名之。

[2]艾米達拉秋海棠產於沙勞越西南部低海拔深山中,緊鄰印馬邊境,此區域人跡罕至,有許多尚待探索的新種;這個直立型的物種,具光澤感的墨綠葉面上,或多或少散布銀白色斑點,葉背酡紅,在叢林中顯得貴氣而斑斕。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