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漢本遺址」 民團:蘇花改延宕另有原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挺「漢本遺址」 民團:蘇花改延宕另有原因

2016年01月21日
本報2016年1月21日台北、宜蘭訊,林倩如、實習記者何沛怡報導

花蓮縣長傅崐萁驚人一句「活人重要還是古人重要」,把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工程的延宕推咎到漢本遺址考古團隊的頭上,引發交通建設單位與文化資產界各持己見的爭議,且不時擦槍走火造成民意衝突對峙。

自去年確定無法完成考古挖掘,12月傳出公路總局不續約中研院劉益昌考古團隊,爆發關係緊張危機迄今,宜花東及各地熱心志工1月成立臉書粉絲專頁「邁向國定遺址 I 漢本前線」(以下簡稱漢本前線),短短時間累績6000多名粉絲,藉此平台持續追蹤議題發展動態,20日於交通部大門前舉行記者會,展開全民連署挺漢本遺址的行動。

漢本前線成員到交通部呼籲變更設計保存遺址

漢本前線成員到交通部呼籲變更設計保存遺址。攝影:林倩如。

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江芝華曾於〈考古遺址與工程:台灣遺址悲歌〉一文表示,台灣考古遺址的命運向來悲慘,這當然和台灣長期以來忽視這塊土地歷史有很大的關係,但也和台灣對於考古學知識的輕視息息相關。

「台灣考古家一直以來配合著大大小小的建設,到處進行搶救工作,似乎都忘記我們憑什麼讓考古遺址在這過程中被犧牲了?」江芝華提示。

蘇花改工程2011年1月動工,2012年3月在宜蘭南澳工地進行谷風隧道南口橋墩工程時,意外挖掘到評估為距今1200年至1600年金屬器時代的漢本遺址,公路總局依文資法暫緩工程,委託劉益昌主持搶救計劃;不料去年6月,再確認更早期第二個文化層新石器時代後期的文物,初估距今1650年至1800年,原定民國107年完工的南澳到和平B段,勢必延期。

長期關心漢本遺址的田秋堇立委到場聲援

田秋堇立委到場聲援攝影:林倩如。

連縣定遺址都不是,考古大發現還是大毀壞?

考古的寂寞,同時驗證了這個遺跡大發現卻不獲關注的無奈現實。漢本前線成員、居住在台東的徐青表示,古物保存在博物館裡,往往只剩遺物、碑文、口述資料等形式,「斷層感很重。但從漢本出土的陶片、金屬片,到遺骸、石棺、家屋等等,足以證明生成聚落型態;多樣的外來物產,可研判他們具海上貿易的能力,且一批又一批的人不斷地回來。」

東台灣一整個連貫的海岸線,遙想千年前豐富底蘊,等於羅馬帝國或漢唐時代,這塊土地也閃耀著屬於自己的精彩,解謎揭密史前人類活動的寶貴機會,繫於一線之絲,關乎價值判斷的高度視野及文資保護的極致想像。

預估遺址南北長約1500-2000公尺,東西寬約150-200公尺,規模相當大;出土物件如此令人驚豔,不但留存居住痕跡,還有代表山坡地耕作的駁坎遺址,可說是一個居住、生產皆有,完整的聚落文明。

到場聲援的立委田秋堇更形容遺址「是留在大地的錄音帶,一旦被破壞、順序弄亂,就像消磁一樣,永遠回不來。」強調都期待一條回家的路,但得要是一條保證平安的路,「千年文化就在這兒,先人想訴說過去如何生活的歷史,應該停下來好好調查,予以擾亂其安寧最起碼的尊重。」田秋堇表示,希望指定漢本為國定遺址,需與中央討論,亦不要只是讓主管機關宜蘭縣文化局處於中央、地方之間承受壓力。

去年12月初,公路總局逕自上網招標新考古團隊進場,台北文化資產守護聯盟林奎妙尤其質疑該契約限縮250天內完成第三個橋墩及所有附屬設施的挖掘,且在一個趕工處理的架構,不把風險當一回事。

「文化層需要現地多做解讀,不是挖起來拿到室內研究而已,保護思維應與時俱進。」8日宜蘭縣文資委員至漢本現勘,31日將召開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遺址定位,她疾呼文化部不要像死人骨頭!當積極依法行政,盡快介入協調雙贏方案。

漢本遺址文化層剖面中,可見毀壞先人房屋的大石塊(右),鐵渣層(左側偏黑土層)也說明當時已知煉鐵

遺址文化層剖面:可見毀壞先人房屋的大石塊(右),鐵渣層(左側偏黑土層)也說明當時已知煉鐵。攝影:何沛怡。

搶救期程認知不同 工程、考古應建立互信

公路總局當日下午於蘇花改工程處召開三個月一度的環境保護監督小組會議。漢本前線前往表達訴求,釐清若工程設施將建設在漢本遺址之上,該遺址將如何保存?並爭取工程單位給予考古團隊充裕時間發掘,尋找工程建設與文化保存兩方之間的最佳折衝點。

工程處在會上提出,漢本遺址的搶救工作只完成不到原定的一半,因進度落後,依法將發包增加新團隊並行完成,以台9線東西兩側分隔,接手台9線以西區域尚未挖掘的1個遺址,台9線以東區域仍由中研院團隊施作正在挖掘的2個工作面。環境監督林屹霆委員則表示,據她到現場詢問發掘人員的結果,工程處「試掘」所劃定的面積並不能充分反應實際狀況,所以搶救進度落後的原因「不簡單」。

遺址挖掘現場,搶救是台灣考古學家忙不完的工作

漢本遺址搶救現場狀況。因文化層越挖越豐富,進度落後其來有自。攝影:何沛怡。

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說,劉教授曾提出展延搶救期間,但公路總局並未清楚核覆。林委員因此提出,有鑑於工程與考古雙方互不信任,必須建立除了公文之外,更有效的即時溝通方式。

工程設施能否移地? 文資團體諮詢技術性意見

另外,文資團體也提出將漢本遺址上面的工程附屬設施如機房、沉沙池等移地的可能性。工程處說明,機房必須和附近的隧道連成一體才能發揮功能,在評估過其他位址的可能性後,發現皆不可行;而永久沉沙池和油水分離池的位移問題將會進行評估後,於2月底公開。公路總局副局長夏明勝則說,因漢本遺址占地廣大,即使將機房挪移至附近,也仍在遺址範圍內,所以設施位移並非最佳解決辦法,應該盡早將機房範圍進行遺址搶救才是。

在工程單位皆表示遺址搶救期程和人員配置都是和考古團隊協商的結果之下,現場委員多肯定工程處在協調上的努力,然而文資團體對於搶救期程仍多有疑慮,因為史前文化資產的價值往往難以量化。林奎妙建議,蘇花改既然曾經在2012年因發現遺址而停工,是否應該持續妥善維護其價值才是?而工程單位也承諾為了實踐「人文為指標的工程」理念,持續與文化單位和民間溝通。

現況比照圖

漢本遺址及附屬設施對照圖。圖片來源:漢本前線。

公路總局在蘇澳的蘇花改工程處舉辦第19次環境監督會議,工程處與文資團體展開對話

公路總局在蘇澳的蘇花改工程處舉辦第19次環境監督會議,工程處與文資團體展開對話。攝影:何沛怡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