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墾丁土魟遭捕殺 居民「怕傷人」說法惹爭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你來報報】墾丁土魟遭捕殺 居民「怕傷人」說法惹爭議

2016年01月27日
本報2016年1月27日屏東訊,公民記者瑭芯報導

繼日前闖進屏東定置漁場被捕到的鬼蝠魟事件,民眾氣憤尚未消退;這張讓人用船錨鉤拉到海灘,全身覆蓋海砂的斷尾古氏魟魚照片,又在臉書各大社團廣為爭議討論。

事件發生在景色優美的墾丁國家公園白砂海灘,22日下午傳出一隻約10公斤以上的古氏土魟被宰殺訊息。保七總隊第八大隊據報後,立即循線訪查,原無所獲,王姓小隊長與潘姓警員仍鍥而不捨地追查,24日終尋獲夏姓在地居民坦承「魟魚是我拉的。」

照片可清楚看到斷尾後傷口殘留著血痕,斷尾後毒棘仍會釋出毒性,而被斷了的尾部丟到哪裡?沒有處置好一樣有機會傷到遊客!李先生提供

照片可清楚看到土魟遭斷尾後,傷口殘留著血痕。圖片來源:李先生提供。

國家公園內獵捕合法性 魟魚事件後再受討論

夏姓民眾聲稱,原欲解救被廢棄魚網纏住奄奄一息的魟魚,又覺得牠太靠近岸邊,且魟魚尾有毒,為了避免傷害遊客才會拉上岸後剪尾丟棄。但此舉已違反《國家公園法》禁捕規定,將依法開罰3000元。

目擊者李先生直指,「當時看到他們用魚網撈,再以水上摩托車拉上岸,本來要用沙灘車載走,因太重載不動,又改用曳引機拉離海岸,魟魚就活活被拉上灘致死。」這一幕讓現場不少國內外遊客都目擊,並議論紛紛。殘忍的手法讓李先生既生氣也無法接受,於是拍下照片PO上臉書社群,被輾轉分享並引發網友熱議。

回顧整起事件,是漁民真的不懂保育?還是只是怕誤傷遊客這麼單純?事件顯然已是羅生門,卻顯示出政府的海洋政策和親海教育出了問題,也再度掀起開放釣魚之外,墾丁國家公園內獵捕生物的合法性。

當地潛水教練表示,「潛水時偶爾會遇到魟魚,但都是沈沙地低低的游,且魟魚怕人,比海龜還難遇到,雖在海裡遇過幾回,但想接近是不可能的;捕抓過程也有風險,只是尾刺看來也割去了,所以質疑『避免危害遊客』而抓起來的說法。」

因台灣漁民順口溜「一魟、二虎、三臭肚。」夏姓居民認為毒性居首的魟魚會傷及遊客,斷尾後用船錨鉤拉到白砂海灘。李先生提供 部分民眾認為魟魚平時在海底活動,會接近海域已是生病不健康,為免危害遊客,拉上岸是正常處理方式。卻引來國內外觀光遊客圍觀議論。李先生提供
夏姓居民認為毒性居首的魟魚會傷及遊客,斷尾後用船錨鉤拉到白砂海灘。圖片來源:李先生提供 魟魚引來國內外觀光遊客圍觀議論。圖片來源:李先生提供

保育識不足? 魟魚非主動攻擊型

因台灣漁民順口溜「一魟、二虎、三臭肚。」部分民眾認為魟魚平時在海底活動,會接近海域已是生病不健康,為免危害遊客,拉上岸是正常處理方式。

但有學者指出,古氏土魟尾部毒棘無論死體或活體都具毒性,斷尾後毒棘仍會釋出毒性,若是隨意丟棄,沒有處置好一樣有機會傷到遊客;且魟魚在澎湖還是有被捕抓並曬製成魚乾的經濟價值,而墾丁海域的魟魚雖然不常見,但也不代表是到水淺區就是不正常、不健康的個體。

保育人士則認為,魟魚尾端雖有毒,而澳洲「鱷魚先生」案例,也是主動去碰觸魟魚才發生悲劇,少有真實傷人事件。而大型海洋生物只要一上岸,存活率微乎其微。任何魚類活活被拖上岸不是黏膜乾掉,就是窒息死亡。主動攻擊性很低的土魟,棲地在低潮線以下,而非潮間帶,平常平貼在海底,根本不太可能踩到牠,就算鉤子也不見得能拖上來。

保七總隊第八大隊副座倪連樹表示,「這隻魟魚雖非台灣保育類生物,但不論保育與否,依《國家公園法》第13條2款規定,禁止於國家公園區域內狩獵動物或捕捉魚類;而在國家公園範圍,距岸一海浬內亦不得獵捕魚類等生物。」倪連樹呼籲,若遇類似狀況,民眾應先通知主管機關處置。

魟魚在澎湖還是有被捕抓並曬製成魚乾的經濟價值。朱雲瑋提供

魟魚在澎湖還是有被捕抓並曬製成魚乾的經濟價值。朱雲瑋提供。

古氏土魟小學堂
古氏土魟成體吻肛長可達70公分,尾部毒棘無論死體或活體都具毒性;受驚嚇才會主動用毒棘刺攻擊自衛。生活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20℃均溫海域低潮線以下沙泥質海底,活動力不強,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底棲蝦蟹為食。

魟魚毒棘與毒素
海洋生物為適應生活環境,而具各種特殊方式自我防禦,如體內毒素、體表黏液毒素、魚刺毒等。魟魚尾部因保護作用演化出骨質扁平針狀的毒刺,刺呈中空狀,尖端生有兩排小倒刺,毒液屬神經性毒,毒刺本身會隨著成長定期替換重長,替換期常可見新舊兩刺上下重疊並存,甚至三根並存。但毒刺前端有倒鉤,極難拔除,因此漁民在捕獲後就先把魚尾毒刺部分切斷。

魟魚毒棘主體上是由象牙質的骨狀組織構成,毒棘兩側有小鋸齒狀的突出,棘的外層為外皮鞘,內含腺上皮細胞而形成毒腺,魟魚毒素為中性不安定蛋白質(Protein Venom),室溫下放置4-18小時或凍乾後毒性幾乎消失。當魟魚毒棘刺入敵人體內時,外皮鞘會被破壞,而釋放毒液。

【關於軟鯊魚,魟魚尿騷味】
牠們調整肌肉中的阿摩尼亞來適應不同鹽分濃度的環境,也是一般認為魟魚肉有腥臭尿騷味,口感差,買賣不受青睞的由來。

【被魟魚毒棘刺傷臨床症狀 】
傷口劇痛,燒灼感;約1小時後轉變為間歇性抽痛或陣痛。患部腫大,周圍皮膚紅腫,伴隨衰弱、噁心、嘔吐、腹痛、頭暈、痙攣、肌肉麻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症狀,通常在24-48小時內症狀減退;但若未適當處理,傷口極易受細菌二次感染導致潰爛壞死,毒棘刺到胸部或腹部或感染破傷風菌時則導致死亡。

正確急救方式
迅速將血與毒液擠出,利用蛋白質不耐熱的原理,傷口浸泡水溫41- 45℃熱水分解破壞神經毒素,減輕疼痛。浸泡時間無限制,最好30分鐘以上並間隔浸泡,以防燙傷。同時緊急送醫治療,適當消毒處理傷口防止細菌感染。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

 

 

台灣諺語說:「一魟、二虎、三沙毛、四斑五、五象耳、六倒吊」,但只要不主動攻擊,土魟也非危險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