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沒鬼扯! 邱星崴推「真文創」復興南庄山林產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文青沒鬼扯! 邱星崴推「真文創」復興南庄山林產業

2016年04月18日
本報2016年4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南庄青年邱星崴分享返鄉創業經驗。攝影:賴品瑀。

「返鄉年輕人,會做的不出文創、新農、小旅行、咖啡店、、獨立刊物、青年旅社...啊,真巧我自己都做過了。」已經返鄉九年的南庄青年邱星崴笑稱, 他是「耕山農創公司」的負責人,對他而言,真正的文創不只是表面包裝,而是瞭解當地後的社會創新。

10日在台灣教授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中,來自苗栗南庄的青年邱星崴分享自己的經驗。

他指出,擁有煤礦、天然氣、水泥等大量天然資源的「台三線」地區,年輕人要「回鄉種田」,卻得面臨水已被科學園區搶走、土地價格遭投資客炒為天價的困境。於是他反其道,從第四級產業,創辦青年旅社,提供深度旅行與背包住宿的體驗開始,再走向第三級產業,開設農創店,提供餐飲以及選物服務,目前更期許自己成為地方工法的小火車頭,再次推動土地的生產力。

取名「耕山農」,期許的就是「把山種回來」。邱星崴描述,台三線地區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因此有了產業如清朝開始的樟腦、日本時代開始的採煤、蠶、糖、紅茶、林業等,且有閩南漳州、四縣客家、海路客家、大埔客家、賽夏族、泰雅族,共六種文化族群在此生存,文化也非常豐富。

真文創  從復興地方工法做起 

「曾經,我們的生活與山林緊密相依」。邱星崴解釋想法,以當地客家文化而言,山歌因為採茶而來,若不再有人從事採茶工作,即便大肆辦理客家山歌班,流傳下來的文化也將逐漸走味。

「文化是產業的前提,而產業是文化的載體。」邱星崴強調此點,近期計畫要在廢棄小學校地內復興地方工法。他舉例,當地傳統產業的段木香菇、茶葉生產都需要用上地方工法烘烤;花生油、苦茶油都需要榨取;樟腦、香茅都需提煉;木炭、陶器需要窯燒;生活用具則需要編織。因此他認為,營造出這些運用地方工法的場域與設備,也讓這些也讓地方生產這些農產的農人可以參與加工。對他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文創,瞭解當地後做出的社會創新,可不只是做點表面的包裝就稱文創。

從第四級的青年旅社先做、再做第三級的農創店,一、二級的農地復耕、農產加工卻留在最後,與大多返鄉農青的經歷相反,邱星崴坦言,是因為在家鄉已沒有土地、沒有水。他指出,南庄的土地早被炒高,不是做遊樂園就是蓋小木屋去了,目前1甲農地要200萬,但一般一個足以養家的有機農,大概需要3甲的土地來耕作才行;而水的部分則是被科學園區給搶走。

因此他只得選擇先從青年旅社「老寮」做起,藉著推行打工換宿,讓各國背包客落腳、品味山城美景與文化,也帶領旅人在鄰近各族群有合作的定點體驗生活,從中談出農業生活的價值。再者從「Valai農創店」提供餐飲、特色農產與深度旅遊的農創服務。他近期的計畫「山林學寮」便是活化廢棄小學校地,要作農產加工與職人學校,希望做到保存在地工藝,進而邁向小農共享經濟。

邱星崴從經營青年旅社開始,提供旅客了解自己家鄉的旅遊服務。圖片來源:「老寮」網站。

苗栗要突圍  拉起在地土地文化的產業鏈

「完全不能學習美濃經驗,他們反水庫運動後,成立社區大學、年輕人越來越活躍、像鍾鐵民這樣的大老會出來挺;但我們參與抗爭、社運後,反而摧毀了之後行動的正當性。」邱星崴也面對之前曾有過的失敗經驗,回首做社造不受歡迎,淪為蚊子館;租地嘗試有機耕種,被譏笑「種草的」,結果地主憤而收回的經歷,讓他們只能另循途徑。

為何兩地命運大不同?邱星崴認為,苗栗擁有大量天然資源,煤礦、天然氣、水泥等,吸引了國家與財團進駐開發,導致小農、原住民生活空間日漸萎縮;更進一步透過水利系統、資材補助等生產工具的控制,壓縮農民政治選擇空間。關鍵資源受到黨國派系控制,地方社會開發過短,自我組織保護力量孱弱。邱星崴表示,不只是苗栗,一樣其實擁有豐富資源的花蓮與台東也是如此,因此淪為長期單一政黨控制的狀況。但面對新的局勢,他認為拉起台三線的產業鏈,推動土地與文化的復耕,才是當地可能突圍的關鍵。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