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也呼吸困難 研究:空污形同「漏油級」海洋災難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魚也呼吸困難 研究:空污形同「漏油級」海洋災難

2016年05月24日
本報2016年5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研究發現,化石燃料和森林大火造成的空氣污染,對海洋的影響竟然不下於每週發生一次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

Green Fire Productions(CC BY 2.0)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堪比史上最嚴重海洋災難。圖片來源:Green Fire Productions(CC BY 2.0)

空污釋放PAH 毒害海洋不亞於漏油事件

西班牙科學團隊乘船從西班牙到巴西,再到南非、澳洲和檀香山,最後經巴拿馬運河回到西班牙。一路上蒐集空氣、雨水和海水的樣本。他們發現,樣本中出現有毒化學物質「多環芳烴」(又稱PAH),並用這份資料估計進入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PAH總量。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全球從大氣進入海洋的多環芳烴約為每個月9萬噸,大於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四倍。」

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爆炸,據估計約造成500萬桶原油進入海洋,規模僅次於第一次波灣戰爭海珊蓄意造成之漏油。

作者之一、巴賽隆納環境與水研究中心的達克斯(Jordi Dachs)表示:「我們尚未評估這些PAH對海洋動植物的衝擊,但研究結果顯示海洋中充斥PAH,確實有其潛在的影響。」

未參與研究的東安格利亞大學海洋大氣科學系主任金克爾斯(Tim Jickells)則說,石油中許多成分可以在海洋中快速分解,但PAH則不然。

「我們不是很清楚PAH在海洋中的作用,以及多到什麼程度會造成嚴重損害。但我們在北極熊和海豹體內發現此物質,你我體內也會有。」金克爾斯說,這種物質有劇毒,雖然動物身體有自然的防禦機制可以應付體內微量的PAH,但卻會累積在海豹、鯨魚、北極熊等動物富含脂肪的組織中。

空污形成海洋低氧死區 魚也呼吸困難

另一份同樣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研究發現,某一種空氣污染會造成數千英里外海洋優養化,形成海洋中低氧的「死亡區域」,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無法生存其中。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亞洲的空氣污染正影響著熱帶太平洋多處的含氧量。這兩個研究再次說明,工業排放和因氣候變遷而日漸頻繁的野火對海洋的影響有多大。

風和洋流帶著大量的鐵和氨漂流數千英里,成為浮游植物的養分。隨著浮游植物大量生長,部分浮游植物開始下沉並被細菌所消耗。這些細菌越來越多,海面下的氧也被快速消耗,形成低氧區域。雖然這些低氧區域多出現在深海,但也會膨脹至沿岸,殺死當地的魚、蟹和其他生物。

作者之一、喬治亞理工學院副教授Taka Ito說:「當低氧區越來越多,這樣的缺氧事件將越來越常見。」

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1-當煤炭、燃油、瓦斯、垃圾或其他有機物質(如:菸草或肉)燃燒不完全時,就會形成PAHs。進入大氣中的PAHs多來自火山、森林火災、煤炭燃燒及汽機車廢氣。
2-火山、森林火災、工廠或污水處理廠的排放,也會使PAHs進入水中。它們會黏附在固體顆粒上,並沉降在河流,動物或植物體內的PAHs含量可能會比土壤或水中的含量要高。
3-大多數的PAHs並不容易溶於水,它們會黏附在固體顆粒上,並沉降在河流或湖泊底部。

(資料來源: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