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創 環團辦產業博覽會 找尋淨海新商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內首創 環團辦產業博覽會 找尋淨海新商機

2016年06月08日
本報2016年6月8日台北訊,陳姿蓉整理報導

國內首創由環保單位舉辦的產業博覽會,今(8日)世界海洋日於空總TAF創新基地展演廳展開。荒野保護協會、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與台灣好文化基金會攜手邀請國內20家友善海洋企業,篩選出近50個從源頭潔淨海洋的商品,頒發「2016潔淨海洋博覽會」參展標章,企圖拋磚引玉,帶出全新的「藍色消費」。

以減少塑膠用量為原則製造的商品。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8年起帶領志工於全台淨灘,同時進行海洋廢棄物的檢測分析。歷年數據顯示塑膠製品佔90%,且以飲食相關包裝材料為大宗,顯示民生消費是關鍵。荒野保護協會也於2014年開始倡議消費者生活減塑加綠,2015年則呼籲零售業可從盤點、減量、進而回收的三步驟中,重新思考產業鏈的塑膠使用。

今年,荒野協會更進一步,以減少塑膠用量、促進回收循環、使用生物可分解材質、潔淨水質與零廢棄四項標準徵選海洋友善商品,並頒發參展標章,希望鼓勵企業從製造端改變產品,並鼓勵消費者挑選海洋友善商品,以彰顯減少海廢問題,是可以由綠色設計、友善消費來貢獻一份力。

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表示,荒野淨灘多年,除了是以環境教育的現場體驗方式,讓大家有感外,也唯有從垃圾的源頭就找出製造、生產、消費的因應對策,才有可能將海廢的問題更有效率的解決,鼓勵更多的廠商、消費者一同響應「綠色思維 藍色消費」。

主辦單位之一塑膠中心也提出掌握循環經濟的四個要素,希望材料是可以不斷再使用、而非廢棄,給在場企業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亦提到基金會運用再生藝術工坊的方式,使用下腳料進行手工創作以延續物命,但仍是末端,鼓勵廠商回到源頭思考,邀請企業一同從設計融入環保思維。

為期五天的展覽中,除了以環境教育的手法,藉由遠看是美麗海灘,近看其實都是塑膠碎片的佈置來呈現目前台灣海灘所呈現的情境外,現場也放置獲頒參展標章之產品,包含從材料著手減少塑膠使用或使用再生料製作,或從使用方式著手減少額外塑膠需求,甚至將廢棄塑膠重新再製的技術。

6月11日也將另外舉辦「減塑設計與塑膠再生循環」、「國際綠色貿易趨勢」與「國際如何攜手治理海洋廢棄物」三場專家講座,以及兩場淨海DIY工作坊,只要關心海洋廢棄物的朋友都可以挑選適合的活動參與。而展場的設計和陳列也都是以回收、再利用為原則,不製造更多的展覽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