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總統蔡英文正式向原住民族道歉,並宣布將在今年的11月1日,開始劃設、公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
回復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利的努力已20年有餘,至今仍無法明確落實。如今中央風向如此,看起來好像是個嶄新的契機,那身在地方現場,傳統領域又是如何的光景呢?
傳統領域現場:比西里岸的待售土地
比西里岸的mamo(阿美語:阿嬤之意)告訴我,越過富家溪岸的Docado就是Mararo’ong(美山部落),而再往南邊翻過Lokalok這座山丘後,在這片土地生活80載的mamo會跟我說,她就不太清楚那邊有什麼地名了。
這個範圍正框出比西里岸傳統領域的大致界線。往昔的日子裡,部落的人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糧食、取用自然資源、繁衍生命。不過現在這片田野大多休耕,土地間出現寫著「售」字的立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只要在網路上稍稍查詢,就可發現許多位於比西里岸傳統領域內的土地正待出售。通常這些「物件」附帶著幾個關鍵字:背山面海、三仙台、無敵海景、好山好水好風景、適宜投資、開發......
我們在今年8月做了一項簡單的統計,比西里岸因大型開發案而流失的土地超過40公頃,目前市面待售土地面積則超過30公頃,累計市價超過新台幣16億元。
回到真實的部落案例。
2014年底,一位老人家種種原因狠下心賣了自己的土地,換得新台幣400多萬元。而轉手賣出的價格,卻是原先土地賣出價格的五倍。400萬,對於部落老人家來說,或許已足夠頤養天年,而投機者則坐等五倍暴利落入口袋。這塊土地被鏟除了地表的樹木、整平成為光禿禿的「海景農地」,至今每逢大雨便會落下鬆動的土石,阻礙農路。
又有一天,我從一位部落長輩口中聽見他說正想要賣掉自家土地,因為「有人再問」。
還有些土地在更早的年代被人連哄帶騙拿去、蠶食鯨吞成了財團開發的基地;這些開發都沒有尊重部落的意願便逕行開發,傳統領域的土地脈絡被視為敝屣。
傳統領域土地流失,其實流失掉的,可能是未來能夠在傳統領域土地上發展的自主權。土地轉手賣出的價格,後人就算有意買回土地,恐怕也更加困難。更何況我們無法確定,那些將要買下土地所有權的新主人,有沒有能夠尊重傳統領域土地脈絡及知識的視野。
傳統領域現場:一場意見徵詢會議
那是一場關於「傳統領域調查作業法制化」的意見徵詢會議。因有感許多部落雖有傳統領域調查資料,在面臨外來開發時卻常因無法源依據,無法成為替部落發聲的有力資料,遂有這場會議誕生。場內來者皆是對於傳統領域調查饒富經驗的人們,包含曾受原民會培訓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種子教師,以及在各自的部落發起傳統領域自主調查的年輕人們。
會議中,一名參與者卻起身發言,表示自己雖身為傳統領域調查種子教師,多年來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感受卻只有無力。
為什麼無力?長期參與傳統領域繪製相關工作與制度推動林益仁教授近日在《報導者》上的投書,便說明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面臨的困境:
傳統領域可以說是原住民族政策的核心議題,但偏偏也是過去原民會官僚系統陌生的內容,它涉及自治發展、土地權利、生態資源利用、教育文化、經濟發展、歷史記憶等以上總統所提重大政策牛肉,但是執行此一工作的業務單位僅是原民會土地處底下的傳統領域科。
試想,這個小單位如何可以承擔這麼龐大的政策落實工作呢?再試想,如果中央部會已經是如此之窘境,那麼地方鄉公所又能怎樣呢?此外筆者刻意跳過縣市政府的原因是,這項特殊原住民業務根本引不起縣市地方首長的注意。難怪,去年剛成立的傳統領域科目前已經更換4、5個承辦人員了!更嚴重的是,原民會之外的政府部門如國家公園以及林務局,好整以暇地作壁上觀。
即使總統釋出善意的風向,上述引言卻說明上至中央政府機關,下至地方政府單位,對於傳統領域,不論是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落實政策的準備程度都是大大不足。中央及地方該做的功課,可還有很多。
上山下海 紮深傳統領域知識
身在地方的人可以做些什麼?
傳統領域牽連的是部落遷徙史、部落累積百年與自然相處的觀察及應對智慧,更不用說活動於傳統領域土地上的細緻實踐經驗,往往才是精深的部落智慧所在。但這樣的資產似乎具有某種「不易看見」的性質,與易於看見、可用有形的聲音及影像傳遞的物質文化、祭儀、歌唱舞蹈等資產相比,其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不管在中央或地方,皆有所差距。
這個差距需要盡快縮短。我想有很多部落可能都有類似的感受。長輩與年輕輩對於傳統領域使用程度已有落差,對傳統領域土地的經驗與知識掌握也有落差。但對傳統領域知識掌握深刻的長輩,凋零速度並不等人。在老人家凋零前,盡力留下紀錄便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個紀錄,可以是用身體去實踐、銘刻在身心,讓自身成為傳統領域知識的載體;亦可以是經過調查整理成為傳統領域地圖、文字和圖像紀錄。也應該持續思考,如何讓這些部落土地知識,及衍伸土地議題,在部落內能夠有持續討論、凝聚共識的成熟機制。基本功越紮實,才會有越多籌碼與公權力和資本家協商。
時代的浪正一波波打來,在連中央官員們思維都還跟不上的情況下,地方的部落更要將根紮得夠穩、夠深,才不致在浪頭來到前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