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地農村的發展空間(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山地農村的發展空間(上)

2006年11月02日
文字:阿麟牯;攝影:舒詩偉

1999年在日本雜誌上,看到近年來在日本山地村落蓬勃展開產業革命的報導。先天條件不利的農村要如何開啟產業革命?其發展理念及事例一直縈繞在心頭,總認為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鏡。

山地村落的特徵,當然是位處山區;大部分耕地是山坡地,農民年紀明顯趨向高齡化。這與大量生產、大量流通的近代農業相比較,顯然相當不利。但是,外在環境無可改變,在地的生產 、生活仍將繼續;艱困的處境激發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各種各樣將缺點轉為優點的構思也紛紛呈現。

一、山地農村的資源

山地農村山坡地耕地零亂狹窄,農家耕作面積小,大部分工作無法以機械取代,生產成本偏高等,這是難以改變的缺點。但是山區是地域資源的寶庫,山蔬、水果、野生植物充沛,夏季較為涼爽,日夜溫差大,能提供具有風味、品質優良的農產品。耕地受限於坡地地形,盡是不規則的零散區塊;隨著地形變化,有限的幅員呈現多樣的微氣候,這也造就多樣性的農產品生產與不同的田園風光。山野的自然景觀,對住在城市的居民極具魅力,山區農民經營自產農產品販售店,與觀光地區或高速公路休息站的農特產品販售點 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這些都是無可替代的資源。日本許多山地村落雖沒觀光資源 ,卻也吸引很多遊客,除了空間替換紓解現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外,農村的產業文化也是吸引遊客的因素。

農村從業人力高齡化已是普遍的趨勢,過於粗重的工作逐漸難以勝任。但累積幾十年的經驗,栽培技術極為嫻熟;在不超過體力負荷的範圍內,從事少量而多樣化生產正是高齡農民的拿手絕活。其意義不僅是農村產業得以延續,同時也解決農村老人健康與安養問題。農藥散佈對高齡者是苦差事, 選擇不用農藥的有機栽培法 ,不僅提昇農產品的風味及品質也提升了價值。老農人一生都在山區生活,最清楚野菜、野生保健植物等山區資源。在他們年輕時,許多日常器具、童玩都必須親手製作,也因此許多老農人便具備竹、木工藝的技術。高齡者或可是現代社會的負擔 ,但在農業村落,卻可轉成農村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

二、農業本來的特質

竹編山區資源充足,生產的農產品安全好吃,又有許多生活經驗豐富的老農民,這些有利條件使農村的產業革命成為可能。因為農業村落發展最有利的賣點,就是「農業的特質」。以前農村均是利用生活空間的資源,少量多樣性生產;農人終其一生無退休安養的問題。這些構成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並不需很多金錢來支付生活費用。現代化社會講究大量生產、大量流通,農業生產已不易維持生活,山區農業村落更陷入困境。不過,近幾年來社會潮流的改變,山區農業村落所具備「農業本來的特質」卻變成農村發展的最有利條件。

現在的城市社會在改變中,有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好吃、安全的食品;心儀山區農村景觀的人日漸增加。能聯繫這些城市居民,營造山區農村發展空間的關鍵,就是「農業本來的特質」。

現在的農村也在改變,粗重費力的工作早由中小型耕作機具取代。農村道路四通八達,宅配服務普及於偏僻的生產基地。這些改變使得城市居民很方便融入,農產品也很便捷地流通到城市家庭。即使在以前,老年農民也會因體力衰退而退居生產的次要地位。但現在的農村發展,可讓少量多樣性生產、高齡化等不利因素都可轉變成有利的條件。因此,能否邀請老農民積極參與也變成極重要的關鍵。

山區加工產品也具發展空間。不祇是食品加工,各地域性優質的多樣性資源充足,竹、木工藝、押花、炭藝、釀酒等農村工業都有開發可能。農村產業綜合化後 ,才有可能使山區農業村落成為更具魅力的農村空間。(待續)

2004年世界糧食日──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

2004年世界糧食日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Biodiversity for Food Security)(圖片來源:FAO世界糧食日網站)編按:2004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為世界糧食日致辭表示生物多樣性在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保持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生物多樣性流失情況十分嚴重,不少物種瀕於滅絕,人們的糧食來源品種越來越少,現在只食用約30種作物和10餘種肉類。

從一萬年前農業誕生以來,農民、漁民、牧民和森林居民便通過選育適應環境和滿足糧食需求來管理動植物的多樣性,各地的農民擁有極其寶貴的地方知識,包括怎樣為特定農業生態系統挑選適當品種,而日本的山地農村在耕地限制下,隨著僅有的資源激發出不同於機械式耕作的思維,利基於人──農民本身的傳統智慧,一一將農村人口老年化、產量低等缺點轉化為農村特有本質的展現,因地制宜而保有生物多樣性、農村多樣性。

【下期預告】台灣山地農村的發展空間(下)

※本文轉載自青芽兒雙月刊第8期

※本專欄與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