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安全孰重孰輕?生態閥與風險評估之引入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生態與安全孰重孰輕?生態閥與風險評估之引入 (下)

2006年11月20日
作者:黃于玻(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爭論生態與安全孰重孰輕,就如同爭論睡覺與吃飯哪一項較重要一樣荒謬,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雖然有人較重吃而有人較重睡,但前提是二者都要滿足最低的質與量,在最低的門檻限值下,二者不具替代性,吃飯與睡覺都有最低的要求,不能多吃飯來取代睡覺或只睡覺不吃飯。

生態秤與生態閥

生態與安全亦同,在某些狀況下有權衡的做法(生態秤),但最基本的要求則是不能妥協的(生態閥)。工程應同時滿足生態與安全的最低閥值,安全與生態若其中有一項不能達到最低限度,則這項工程即使在另一項獲得滿分,都屬於失敗的工程。事實上,工程的操作亦如此,一個位於地質條件極差的工程,很難說因為土地徵收費用最低、路線條件最佳等其他條件合適,即可彌補地質上的課題。相反的,土地無法取得,空有極佳的設計也是沒有用的。

綜合上述,生態與安全都有最低的門檻,在達到門檻後才有權衡的條件,其中生態閥乃生態所需的最低要求,在這個條件下,工程就不可推動下去,就像是河川生態基流量,乃維持河川生命力的最小流量,低於該流量即使其他生態配套再好,沒有水皆屬徒然。

這些門檻的設立,除了法規上的限制外,工程師也可以自行增加,例如一條道路,可先將不可通過的生態敏感區標示出來,要求道路絕不能經過這些區域,或是將生態保護核心價值說明清楚,可能是物種如櫻花鉤吻鮭或是棲地如一片最重要的林子。

此外,生態工程不應是一種工程方法,應該是一種工作心態或是工作精神,亦可說是工程手法或工程做法,就如同是建築物的造型一般,建造出一個偉大的構造物,絕對沒有說為了藝術而犧牲安全的道理,也沒有人會將藝術與安全併同探討,但藝術造型確實增加了結構工程師的工作量,為了某些造型設計,也不得不採用特殊的材料或工法等。

生態工程是做出具有生態效益的工程

生態工程亦是如此,如同建築設計一般,其與構造安全完全是二回事,各專業部門應是在各自領域中開出規格或條件,再由工程師加以整合設計,並選擇合適的方式施工。

檢核該工程是否為生態工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問設計者,在該計畫(工程)中生態環境所得到的好處為何,或詢問生態設計構想為何。因此打樁編柵、箱籠護岸及植栽綠化等,嚴格來說都不能直接與生態工程畫上等號,而是要先了解該工程生態課題為何,經過迴避、縮小、減輕依序考量後,提出的生態友善方案中,以打樁編柵或植栽綠化等替代工法解決哪些生態課題,或提升了哪些生態功能,而這個程序方為生態工程,而不是設計出來的結果。

生態工程是基於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在工程的設計、施工到維護中,尊重生態的一種系統化分析、管理及調整的工作過程,生態工程更應強調的是,生態介面與工程介面的整合機制。其實,系統整合是工程界最拿手的,大地、結構、土木、水利及建築等專業的結合,規劃、設計、施工到驗收、管理、維護各工作階段的管控,將一個工程機器運作的淋漓盡致。同樣地,生態也如同大地、結構、土木、水利及建築等類別,絕不是可抽離自現有的工程系統而自成一套系統。

沒有人會問建築與結構孰重孰輕,當一座摩天大樓完成時,既是結構的傑作,也是建築的表現,所創造的是整體價值,而沒有人會將其拆解成建築為基礎或結構為基礎。因此,生態工程是將生態價值融入既有的工程架構中,不宜有哪些工法是生態工程,哪些又不是的二分法,而導致生態工程的誤用,甚至濫用,也間接造成生態工程演進的限制。

以常見的箱籠護岸為例,箱籠空隙可提供一些小動物的躲避空間,但同樣的箱籠也可能使魚類頭部卡在網目中,造成魚類的死亡。箱籠可以提供植物生長的基礎,但也會使烏龜上岸時,陷在網目間而動彈不得。因此,我們無法說箱籠護岸就是生態工程,而是必須解釋為何在此處設置箱籠是生態工程,或者說明哪些生物可以因此而獲得好處。

因此生態工程是要做出具有生態效益的工程,經過對生態有深切認知與分析後,應可說明本項工程有哪些因維護生態所做的管理及調整,不同的工程師有相同的設計理念,但做出的結果卻不見得相同。生態工程也是包羅萬象,在維護生態的前提下,各工作團隊應發揮創意,共同解決生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