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山中閃亮的森林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都蘭山中閃亮的森林

台東布農族傳統家屋落成 祈願成為森林博物館

2006年12月10日
文字/攝影:單德榕

楠榕巨木群1

在台東的都蘭山,保留著一片珍貴的楠榕巨木群,是台灣僅見的中低海拔原始林,11月30日原鄉部落文化重建基金會與生態關懷者協會,共同在台東美麗的都蘭山中舉辦布農族傳統家屋落成典禮,並邀請來自國內外共40餘位朋友,以吟唱聖經與詩歌及布農族傳統8部合音的方式,共同見證上帝與自然的恩典。未來這兩間傳統家屋將作為森林教室,主辦單位預計招募400個支持家庭共同成立「公益信託森林文化博物館保存基金」,從原住民森林文化與生活出發,建立以傳統文化價值所經營的「部落落森林銀行」。

楠榕巨木群2           楠榕巨木群3

原鄉部落文化重建基金會董事長阿力曼表示,位在都蘭山腰300-500公尺的珍貴楠榕巨木群,是台灣碩果僅存的中低海拔原始林,2001年起社區民眾結合保育界夥伴開始推動保護;2004年由於外來財團計畫將這片土地購入新建靈骨塔,才緊急成立基金會將土地搶購下。這幾年在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陳慈美的協助下,舉辦了多場的「部落遊學」、「森林博物館參訪」,甚至和聯合國「地球憲章」組織共同辦理2屆國企研討會,期間參訪人次已超過2,000人。

陳慈美說,關懷者協會長期推動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益,在2003年偶然的契機中來到這裡,為這裡自然的美所震動,也感佩阿力曼及在地住民長期維護這片美好的努力,希望能盡一分心力。因此,生態關懷者協會從2004年開始與原鄉部落文化重見基金會共同推動部落遊學、辦理研討會,讓更多國內外的朋友有機會接觸到台灣傳統的自然與文化美景,體會原住民朋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宇宙觀。

布農族傳統家屋      建造布農族傳統家屋

擔任過國會助理、記者、學校老師的阿力曼,在原住民中是少數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他表示,重新回到原點思索原住民遭受的困境,發現癥結在於結構性與競爭力的兩大問題:「面對外來殖民者的蠶食鯨吞,原住民傳統的土地與文化逐漸失落,原住民被迫生活在他者所訂定的生活與市場規範中,成為失根的族群,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被加諸許多刻板的負面形象」。在社區營造推動的過程中,阿力曼說,他們重新發現傳統的文化是如此精彩、豐饒,也重新認識自己的真實面貌,找回了自身與天地、與萬物間的連結,希望把這片美好的山林規劃為生態社區。

完成落成典禮的兩棟布農族傳統家屋,將成為森林教室,是依照傳統布農族家屋的局和記樹所建築的,室外是布農族的傳統菜園及小米田,作為博物館皆說教學之用。未來學員來此必須用身體來體驗林的種種操作訓練,在小米田中耘草、菜園中蒔蔬、森林中採集,或是練習加工藤竹來建造房舍及製作器物。

都蘭山中的布農族聚落          隨意吟唱

陳慈美表示,雖然迄今仍有許多原住民族人不相信他們有能力保護這片山林、認為最終還是會將土地賣給平地人;但2004年成立基金會後,阿力曼為了搶救土地,緊急貸款將土地保留下來,未來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合作推動公益信託,預計招募400個支持家庭,每個家庭以5萬元為單位,募集信託基金,成立「公益信託森林文化博物館保存基金」,並將委請蠻野心足文魯彬律師擔任信託監察人,希望讓這片山林成為「森林博物館」。

阿力曼說,目前已將近有30個團體來過這兒,很多人都會問「博物館的門在哪呢?」「門就在每個人的心底」,這一片山林芳香的泥土與豐饒的大地就是上帝所給予布農同胞的salasa,就是豐收富饒之地、聖經中指稱充滿牛奶與蜜的所在,是族人們寶貴的「生活銀行」,森林、石頭、土地、流水,都是它的本金,生生不息的孕養者其上的住民。

用身體來體驗種種操作訓練

最後,陳慈美以Holmes Rolston的詩分享「森林像教堂,森林是根本的所在,樹葉的枝枒鑲嵌於碧空,就像大教堂的尖頂劃過藍天;陽光穿過樹葉間隙灑向地面,正如彩繪玻璃輝映著日照的光芒。森林的頂冠挺拔聳立,俯視其下的芸芸眾生,因此,森林和教堂一樣,邀請我們超越人間的處境,深刻的去經驗寬闊、包容的境界」。這兒的努力只是小小的開端,讓我們赤足感受泥土的生命、與雙腳的彈性互動,踏出人與天、人與地的良性互動。

山林芳香的泥土與豐饒的大地          山林芳香的泥土與豐饒的大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