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豬:伊斯蘭人與豬 | 環境資訊中心
豬年特刊

文化豬:伊斯蘭人與豬

2007年02月21日
作者:蔣守銘

不吃豬肉的禁忌其實與伊斯蘭教徒所生存的環境有關 攝影: 懷特森關心宗教文化的人們可能還記得,在2005年底發生過一件與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的禁忌有關的事件。當時一位藝人自以為是的描繪此一禁忌的起源,引發國內伊斯蘭信徒的強烈抗議,最後只好公開道歉以息眾怒。豬在伊斯蘭人心目中代表了污穢不潔,與世界上其他地區或人群的食物禁忌,都代表了宗教及飲食文化的多樣性,這些多樣的文化各有其自身發展的歷程。正視此一事件,也能使我們學習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食用豬肉的禁忌是《古蘭經》中明文規範的教義,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中東及北非等地區的許多人群都將豬肉視為禁忌,包括古代的腓尼基人、埃及人、巴比倫人、以及從古至今的以色列正統猶太教徒,《舊約聖經》申命記14:8及利未記11:7都記載了這樣的禁忌,即使感覺上他們與伊斯蘭在國際政治是如此的對立。由此可知豬肉禁忌不僅是宗教的規範,更是整個地區人們生活型態中共同的部份。

但是研究與文獻告訴我們,在更早的時候中東的許多地區都曾經成功的馴養過豬,包括位於現今約旦的耶利哥(Jericho)、伊拉克的雅莫(Jarmo)等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中,都發現了豬的骨頭。更有考古學家解釋青銅器時代的中東村落遺址中發現的大量豬骨,認為可能是祭儀性質的豬隻宰殺。一直到西元紀元之後,上帝的應允之地也還有一些養豬者,《新約聖經》(路加福音)中便記載了耶穌將鬼驅趕到被飼養的豬身上,而治癒一個人的事。然而不可否認的,養豬在這個農業最早發源的地區隨著時間漸漸的式微了。人類學家解釋這樣的現象,認為這種生計活動的改變跟整個地區人口增加、森林砍伐,使得豬原本在樹林間可尋得的食物與水源大量減少,人類必須要以原本自己食用的穀物來餵食豬,使人與豬在日益困難的生存環境中成為互相競爭者;加上隨著森林和水源的減少,生計模式逐漸由農業轉變成為游牧生活,豬比起牛、羊等動物遠不適應遷徙,甚至是有害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自然選擇了最有利的肉與奶的來源,而豬也成為骯髒下賤的代名詞。

本文並無意用實際生活的原因解釋經典中的飲食限制,但這樣的解釋至少是互補的,也確實能讓我們對食物禁忌產生更多一點理解。換個角度想,在越來越不適合養豬的環境中,能飼養豬隻並品嚐豬肉的人大概不是很有錢,就是有權勢的人,然而選擇豬肉做為主要肉類來源,不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更可能引起眾人的側目。從這個角度思考,中東地區真主、神、或先知所提出的飲食禁忌,不僅對當地人的生活及生態環境是有利的,甚至還有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

在技術進步使環境限制減少的情況下,現代社會中的我們習慣於以廉價的化石燃料為基礎所創造出來的生活型態,並由此建構了豐饒的社會生活,及擁有更巨大的改變自然的能力。但若化石燃料可供應量逐漸減少,終於變成相對稀有的資源,我們的後代是否還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我們的社會與文化又會如何來變遷來適應這個過程呢?這些問題大概沒有簡單的答案,卻是我們必須要去實踐及面對的未來,一直在文化與環境中努力尋找最適當方案的人類,還要繼續努力下去。

參考文獻

Harris, Marvin

2004[1985] Good to Eat, 食物與文化之謎。葉舒憲、戶曉輝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