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大事吃小事》 水的保存與保護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農耕大事吃小事》 水的保存與保護

2016年10月30日
作者:彭博彥(社區營造規劃師)
※ 編按:《農耕大事吃小事》作者彭博彥,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公益信託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園長、華龍村鹿寮坑之里山計畫顧問,協助土地環境問題。2007年開始,至台灣各地演講推廣堆肥對土地環境的影響。其實回歸無毒、健康的生活並不困難。作者累積十年以上的實務經驗,將在本書與大家分享,廚餘、廢棄物與水資源可完全利用和永續的方法,甚至恢復非工業污染的土地。

鹿寮坑田地裡剛發芽的白蘿蔔。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可能您的農耕地是河、溪的上游比較沒有污染( 也有可能更高山的農藥使用經雨水進入您的耕地);可能您的農耕地是在河、溪的中下游,或是都市農耕地, 可能有一些污染,也可能會中度污染;最可怕的是自己的農耕地在工業區或大面積的農耕地中:可能因雨水、河、溪、水圳的引用,而受到化學溶於水的特性而污染或其他耕地因大量農藥與化學肥料,因不知繼續使用,而污染了自己的耕地。此時水的保存與保護就非常的重要了。

台灣以前的降雨量大約在2000 公釐以上,但最近幾年因溫室效應,氣候產二極化的現象。有時二十幾天不下雨,各地缺雨;有時又連續下幾十天的雨,大雨成災;更有下大暴雨,下500 至1000 公釐,加上水土保持不好,亂墾亂伐,泥土裸露,無法保水存水,雨水很快就氾濫成災,很快水流入海洋,我們無法有效使用;另外河川短急促,雨水下來,短時間內就流入海洋,我們使用的機會非常少。

水處理技術書:「天空供給的水中有將近1/2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到海裡,1/3蒸發掉,能被有效利用的只有全部降雨量的1/5」。所以台灣看起來有豐富的水源,實際上可用的是非常少。因此任何人對水的觀念,除了不浪費外,更要懂得保護水源及保存水的觀念。

水經固態、液態、氣態,在地球自然的三態循環,從新進入到地球供人類使用,在湖泊、水塘、河流、土壤、植物體內都有水的存在,但因人類的工業使用, 農耕不當的使用,家庭用水不當,而污染水源。在輕微的水源污染,還可以靠自然的力量,以物理化稀釋、擴散、沉澱而改善水質。也可以用化學還原使污染物改善水質。也可以用水生物或水生植物分解、吸收來改善水質。但超過自然處理的能力的時候,污染也就很嚴重,人為了要喝一口好水,只好採用人為機械化來淨化水質,可能工程費用高,可能會使用化學物質來改善水質,但我們使用水會變得安全嗎?我們沒有另外方法可以改變水質嗎?

在這所談的水資源是排除化學的污染,針對農業所需要的水資源來談。在一般的檢測如水的酸鹼值(PH)、懸浮固體(SS)、生化需氧量(BOD)、大腸桿菌(E-coli)、氨氮、總磷、病原菌、油脂、殺蟲劑、除草劑、農藥與肥料等,這些可以透過生態池或雨水回收系統就能處理的。

假如能建立水循環使用系統,我們的水資源就可重複使用不浪費,假如農業系統可以重複使用,我們的水資源就可以保存在地下,做永續利用。

保水是在下雨時能將雨水用最慢的方式將水流入水溝,我們能夠將雨水有效利用,轉化我們可以利用的水,例如,我們可以築小水塘,讓水先聚在水塘內在慢慢溢出我們設計好的水溝內,讓土壤能充分的吸收溢出的水,如梯田可以在最上層建構幾個水塘( 如圖大山背梯田水塘)。如山坡地以等高線建構的果園,可開挖小水溝及小洞,開挖除了水源的保存外,還可以增加乙烯進入土壤內,與有機質、微生物、氧氣的循環交換,增加土壤地力( 如圖明德水庫果園) 另外我們使用的耕地可以處理雨水、溪水、中水及黑水等污水處理,我們用二種方式處理。

一、 建立污水處理場: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將廢污水收集,輸送至污水處理廠,透過機械使用及能量輸入,以物理、化學及生物方法將污染源去除後, 再排放到溪流中。雖然有效率,但投入經費高, 維修成本高且耗能。

二、 建立人工溼地生態池:人工溼地生態池利用自然生態的淨化能力機制及生物成員,在人為控制下,可以強化除污能力,達到廢水處理目標。溼地生態系統,除自然生態環境外,只需一些幫浦及管線,無須使用其他機械設備,無須投入化學藥物。因此投入成本低,維修低,操作容易,且還具有生態保育、景觀美化、溪水調節及灌溉功能。


http://www.pcstore.com.tw/light/M24548318.htm
《農耕大事吃小事》書封。

《農耕大事吃小事》

作者:彭博彥

此書是過去十幾年來彭老師的嘗試與輔導經驗,基於愛護土地與永續經營的概念,通過書籍來分享無毒自然栽培農法,進而達到農耕大事──吃小事的概念。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無須再為健康、無毒的食物而煩擾,更不用擔心因為栽種過程破壞了生態,造成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