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8000倍戴奧辛污染? 科學家定序鱂魚基因探秘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耐得住8000倍戴奧辛污染? 科學家定序鱂魚基因探秘

2016年12月16日
本報2016年12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林綉娟審校

近期一篇《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大西洋鱂魚(Atlantic killifish)演化速度之快,已經適應某些原本會致牠們於死地的毒素,並可以生存在高度污染的河流和海域。

鱂魚不是人類的食物,卻是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研究人員從美國東岸的四個地點採集鱂魚樣本,發現這些鱂魚對戴奧辛、重金屬、烴類和其他有毒物質的混合物耐受性非常高,比附近未受污染水域的鱂魚還高出8000倍。

大西洋鱂魚。圖片來源:Will Parson/Chesapeake Bay Program(CC BY-NC 2.0)

基因變異度高  有助適應環境劇烈變化

定序近400條鱂魚的基因後,研究人員觀察到個體間的基因差異度相當高,有利於適應環境劇烈的變化。當污染程度高到某些個體無法適應,仍有足夠的可以適應的個體存活,維持族群的延續,顯示當地鱂魚族群已經適應新環境。

不過科學家也警告,絕大部分的物種沒辦法像這樣快速適應劇烈環境改變。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懷海德(Andrew Whitehead)說:「有些人會把這看成好現象,但不幸的是,大部分我們要保育的物種無法適應快速變化,因為牠們的基因變異程度沒有高到可以快速演化。」

採集鱂魚樣本的四個地點分別是麻省新貝德福德港、紐澤西紐華克灣、康乃狄克布州里奇波特和維吉尼亞州伊麗莎白河。這些水域在1950至1960年代被嚴重污染。

鱂魚。Brett Albanese (Georgia DNR – Wildlife Resources)(CC BY-NC-ND 2.0)

大西洋鱂魚是其他海洋物種的食物。圖片來源:Brett Albanese/Georgia DNR – Wildlife Resources(CC BY-NC-ND 2.0)

生存機制? 「敏感」基因挺過致死污染

研究人員表示應深入研究抗污染的基因,有機會瞭解為什麼有些人類和動物比較容易受污染影響。

「如果能在其他與人類相似的脊椎動物身上找到帶有對污染敏感的基因,也許能夠知道人類這些基因的變異如何和有毒物質作用。」懷海德說。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是這個研究的資助者之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環境生物學部門計劃主任吉爾克里斯特(George Gilchrist)說,這個研究發現,在分子的層次上,鱂魚如何適應致死程度的污染。

「這個機制可能在許多接觸污染的動物身上都有,只是對不同污染物質適應方式稍有不同。」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