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鳥嘉年華成果發佈 黑腹燕鷗減半 棲地環境拉警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數鳥嘉年華成果發佈 黑腹燕鷗減半 棲地環境拉警報

2017年04月11日
本報2017年4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野鳥學會今(11)日發佈冬季「數鳥嘉年華」的統計數據,指出雖然因為參與人數、樣區數都有成長,統計到的鳥類數量總量是上升的,不過,黑腹燕鷗、蒼鷺等部分常見鳥種的數量卻大幅下降,甚至達減半之譜。

鳥會初步認為這可能並不是調查的偏誤造成,而是重要警訊,更直指問題可能出在中國東南沿海快速人工化,成了「新長城」,而台灣也持續開發濕地與泥灘地。

小辮鴴_特生中心提供 蘇美如攝影

本屆數鳥嘉年華主題鳥「小辮鴴」。特生中心提供,蘇美如攝影。

「新年數鳥嘉年華」為開放全民參與的鳥類監測活動,至今已經舉辦四屆,帶領一般民眾到場協助記錄冬季鳥類現狀,並打算逐年累積長期資料。

部分常見鳥種數量下滑 黑腹燕鷗、蒼鷺更少了

今次活動,在2016年的12月17日至2017年1月8日舉辦,為期23日。全台共有174個樣區、1258人次參與,觀測到32萬2353隻鳥,皆是新高。

此次紀錄到的鳥種有343種,超過台灣曾紀錄的642種半數,也紀錄到27種台灣特有種。其中又以田寮洋、南澳觀測到最多鳥種,107種,嘉義布袋與高雄茄萣則是鳥量最高的前兩名,分別有3萬6701隻次、1萬8429隻次。

不過,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指出,在參與者與樣區增加的狀況下,觀測到的鳥類數量上升是正常的,但卻發現了部分鳥類的數量大幅下降的狀況,是值得關注的警訊。

林大利指出,包括黑腹燕鷗、蒼鷺、長趾濱鷸、翻石鷸,這些鳥類本來都算是常見的鳥類,卻都在今次的監測中數量下滑。其中黑腹燕鷗從去年的超過8000隻次降至約4000隻次,減少了4238隻次,為幅度最高者,再者蒼鷺少了1059隻次,長趾濱鷸少了980隻次、翻石鷸少了773隻次。

2017-04-11_12-49-42

數鳥嘉年華發現部分鳥類數量大減,呼籲民眾一起關心。賴品瑀拍攝。

林大利初步推測,可能是中國東南沿海快速人工化,成了「新長城」,而台灣也持續開發濕地與泥灘地。但林大利也強調,實際原因有待另外調查與分析,這個鳥調只是提出訊息,並還沒有最後的解答。

不過,目前全台鳥類熱點為蘭陽、中南部沿海、關渡、金門,若要在這些生態敏感區上開發,應該再多考量。林大利特別指出今次鳥量最高的布袋、茄萣兩地,指出這兩地雖非天然,原為鹽田、工業區,皆是人工開發後又廢棄的濕地,但是鳥類卻選擇聚集,可能是因為真的沒有其他更適合的地點了,因此也需考量此點,不能因為並非天然濕地就輕言開發。

雲林土豆鳥數量也減  盼自然與農業共存

每年的數鳥嘉年華都會挑選其中情況較危急的種類作為主題,今次就是以「小辮鴴」做為主角。

小辮鴴又暱稱為「土豆鳥」,是因為牠們喜歡棲息在花生田中,其中又以雲林元長為主要棲地,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指出,今年在雲林紀錄到2953隻,比去年少了1547隻,也是相當需要社會關注。

農委會林務局簡任技正羅尤娟表示,像小辮鴴這種在田間生活的鳥類,顯示的正是自然與農業共存的里山概念,與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價值的重要。農業環境不但提供人類糧食,也是許多動物的棲所。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