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管法修法 塑化劑變成「關注化學物質」惹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毒管法修法 塑化劑變成「關注化學物質」惹議

2017年04月19日
摘錄自2017年4月19日公共電視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灣前幾年深陷食安風暴,蔡政府為了落實食安政見,環保署新成立了化學局,並且預告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法。但其中一項修法卻引發爭議,因為原本包含17項塑化劑的「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要被改名為「關注化學物質」,環團認為從字面上來看是在「去毒化」。

環保署化學局解釋,過去引發食安風暴的塑化劑,有9項,例如DEHP已經分別被列在不易分解的「第一類」毒物,以及會致癌、影響生育能力的「第二類」毒物。至於,「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會改叫「關注化學物質」,是為了將有爆炸性、反應性、腐蝕性等,有毒性特質以外的化學物納入規範。化學局長表示若分類名稱有爭議,還可以再討論。

除了罐頭蓋的薄膜,還有嬰兒用的奶瓶、指甲油的成分,林林總總共有17項的塑化劑,被歸在第四類毒物,化學局重申,修法後,相關化學物質的管理規則、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