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地球的節奏 英團隊發想用採礦廢料吸碳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跟上地球的節奏 英團隊發想用採礦廢料吸碳

2017年05月10日
本報2017年5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我們快要沒有時間了。巴黎氣候公約企圖在本世紀末控制暖化在2°C以內,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光靠減排限碳似乎真的不容易,很可能得仰賴從大氣中抽取二氧化碳的「負碳排」技術。英國劍橋大學學者雷德芬(Simon Redfern)在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介紹其中一個可能性——用採礦廢料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英國政府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更為此啟動860萬英鎊的研究計畫。

過去45億年來,地球一直以這種緩慢的自然地質過程,調節著氣候和地表環境。不過,天然地質過程花費數百萬年做的事,人類可否幾十年內做到?研究團隊也正試著找出答案。

這項英國政府的研究計畫,其中一個主題就是「碳酸鹽-矽酸鹽循環」(carbonate-silicate cycle)或「慢碳循環」(slow carbon cycle)。

雷德芬指出,全世界的深層和露天採礦作業留下了大量無用的瓦礫,也就是原本覆蓋在煤礦或金屬礦上的石頭或土壤。這些瓦礫和礦石經過處理後剩下的殘渣常常被丟在垃圾場。由於接觸空氣的表面增加了,這些廢料變得容易產生化學反應。

提取和壓碎這些廢料耗費大量能量。不過,把石塊壓碎露出更多可和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應的表面。也就是說,採礦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被回收。

自然界的碳酸鹽-矽酸鹽循環過程。製圖:環境資訊中心。

花崗岩和玄武岩等地球藏量豐富的天然矽酸鹽岩,吸收大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白堊岩和石灰石等碳酸鹽岩。

大氣二氧化碳和水跟這些矽酸岩作用,溶出鈣和鎂於水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氫鹽。這樣的水就是進入海洋的天然河水。在碳含量比陸地高60倍的海洋中,鈣和碳酸氫鹽重新結合,經過數百萬年,透過海洋生物合成貝殼,最後結晶形成方解石或白堊。

今日的河流每年帶著數億噸碳進入海洋,但是燃燒化石燃料的排碳量是河流攜碳的30倍之多。以漫長的地質時間表來看,這些過程最終會讓大氣中二氧化碳回到穩定狀態。

但人類沒有時間——工業化創造的碳排輕鬆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天然地質過程花費數百萬年做的事,人類可否幾十年內做到?雷德芬說,他的團隊將研究目前採礦廢料溶於水的過程來試圖找出解答,也許可以找到加速這個化學過程的微生物。

其他在牛津、南安普敦和卡地夫大學的研究團隊則分別研究,矽酸鹽礦廢料釋出的碳和鎂如何可以變回方解石之類的礦物,把二氧化碳變成土壤中的礦物。

雷德芬表示,這些過程是否能抵銷採礦消耗的能量、規模是否夠大、是否有效,還有待觀察,但至少是達成氣候目標的新方向。

作者

蔡麗伶(LiLing Barricman)

In my healing journey and learning to attain the breath awareness, I become aware of the reality that all the creatures of the world are breathing the same breath. Take action, here and now. From my physical being to the every corner of this out of balance's planet.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