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復育在中國】白鱀豚滅絕逾10年 習近平喊停長江大開發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江豚復育在中國】白鱀豚滅絕逾10年 習近平喊停長江大開發

2017年06月07日
作者:賴品瑀(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鱀豚,由於數量快速下降,在保育學者措手不及的狀況下,在2006年遭宣佈「功能性滅絕」,同樣主要分布在長江的江豚,目前數量也僅剩1000頭左右,且面臨著棲地持續遭破壞的險惡危機。

去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聲明「長江不搞大開發」,人鯨爭江的緊張情勢或能減緩。不願重演白鱀豚滅絕悲劇,中國近年更加積極進行人工圈養與遷地復育,將其視為「保種」的最後搶救手段,也陸續傳出繁殖成功的案例。記者為此實地走訪湖北石首的「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武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

中國中科院水生所所人工飼養的江豚

中國中科院水生所所人工飼養的江豚。賴品瑀拍攝

長江江豚是屬鼠海豚科的一種小型鯨類,更是全球唯一的淡水亞種。江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分布於主幹以及洞庭湖、鄱陽湖流域。「黑者江豚,白者白鱀。狀異名殊,同宅大水,淵有大魚,掠以肥已。」從北宋孔武仲的詩作《江豚詩》可知,白鱀豚與江豚棲地重疊。

目前江豚數量約是長江主幹500頭、鄱陽湖450頭、洞庭湖90頭,這個大約1000頭的數量,比起約有1590頭的大熊貓更低,在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上,已達到「極危」。尤其在宜昌至上海水域,野生江豚數量每年下降6.4%,經學者評估,如不搶救,恐怕10多年後就將重演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悲劇。

水生所飼養的江豚相當親人,對職員與訪客皆相當好奇。

水生所飼養的江豚相當親人,對職員與訪客皆相當好奇。賴品瑀拍攝

學者:當年白鱀豚遷地復育不夠積極 江豚保育不重蹈覆轍

「中央的政策現在調整了,是個契機。」中國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組長、研究員王丁表示,相較於1980年代國家對白鱀豚移地復育的並不積極支持,目前在天鵝洲與何王廟兩個長江故道等地已劃設保護區,利用與長江類似的環境放養江豚。

目前中國對長江豚類的保育,分為棲地復育、移地復育和人工繁殖三途,其中移地復育目前最受重視,是主流。

此外,目前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江豚,在民間團體與學者的倡議下,已初步通過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只待中國國務院進行最後確認。王丁期待,升級之後能有更強力度,讓江豚的原棲地也能得到更妥善的保護。而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可以直接代表著棲息地的質量、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也就是說,保護長江江豚與其棲地,也將保護長江的其他瀕危物種,例如白鱘、中華鱘、鲥魚等。

長江漁航橋過度開發 白鱀豚滅絕原因江豚全都有

「江豚面臨的威脅和白鱀豚是完全一樣的。」水生所副研究員郝玉江強調。江豚目前面臨的威脅包括了,過度的漁業行動、水下噪音、水環境污染、涉水工程建設、極端氣候。

2017-05-31_10-19-53

江豚在長江面臨的威脅。翻攝自「長江-水生動物的家園」教材內容。

過漁不但讓漁業資源衰退,滾鉤、定置網、大圍網、電魚等捕魚方式,也對長江豚受傷甚至死亡;水下噪音來自於快速發展的航運,這些噪音干擾了江豚的聲納系統,因此迷失方向、誤判目標,甚至導致遭船撞擊致死;沿岸農工業與城鎮發展,將工業廢水、農業排水、生活污水帶入長江,這些污水,讓屬於頂級消費者的江豚,體內逐漸累積各種有毒物質。

再者,電站大壩、防洪護岸、航道疏浚、碼頭建設、挖砂等涉水工程,分割壓縮了江豚的生存空間,更是種群衰退的主因。而極端氣候最顯著的一次經驗,則是2008年的冰凍、2011年春夏季的超低水位,都直接衝擊了兩大湖的江豚。

郝玉江表示,目前江豚保育已受到民間重視,中國相關的民間團體約有20個,這些組織大多以對民眾進行環境教育、參與棲地巡察等,來協助江豚的保育。

「長江不搞大開發」習近平宣示 學者樂觀看待江豚搶救

郝玉江指出,去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聲明「長江不搞大開發」,不但檢討了2003年長江三峽工程啟動以來,對周邊生態環境與地質造成的災害,更通過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明確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並提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對生態破壞非常嚴重的水電等項目勢必將進入冷卻期」等宣示。

DSC_1431

目前中國仍持續在長江上建造跨江大橋,賴品瑀拍攝

郝玉江表示,且中國農業部也提出一系列的計畫,將來江豚可望除了目前的3個遷地保護區、8個原棲地保護區外,還有望再增加保護區,甚至將來長江流域有望全面禁漁。王丁則表示,雖然長江的航運不可能全面停止,但是將建議停駛部分副航道,「留下一些」長江給江豚等生物。也將建議後續長江若有開發計畫,應該在規劃初期就讓水生專家加入討論。

「是有希望的!」學者對於江豚的搶救,目前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