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珊瑚健康優 蝕骨海綿覆蓋增引關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蘭嶼珊瑚健康優 蝕骨海綿覆蓋增引關注

2017年06月15日
本報2017年6月15日台東訊,林育朱報導

時值蘭嶼飛魚季尾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協同15名志工於本月9-10日潛入海底,為蘭嶼的珊瑚礁留下今年的健康紀錄。因為西南氣流旺盛,是以團隊選擇前往了東邊的乳頭山、北邊的母雞岩和玉女岩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蘭嶼活珊瑚覆蓋率多達「優良」程度,且也觀察到不少指標性魚類和硨磲貝。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玉女岩淺處的海綿覆蓋率高達17.5%,並且多是一種在加勒比海相當「惡名昭彰」,稱為蝕骨海綿(Cliona spp.)的海綿。


玉女岩底質上大片的蝕骨海綿。林育朱攝。

三個地點的活珊瑚覆蓋率介於43.75-65%之間,僅有乳頭山淺處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程度,而其他穿越線都屬於「優良」程度。而當地教練也曾指出,蘭嶼周邊海域珊瑚長的較好的區域集中在北邊和東邊。

藻類覆蓋率則在3.1-7.5%之間,和去年5月調查的結果相較,藻類覆蓋率較低,可能是因為6月水溫開始逐漸升高,是以藻類覆蓋率也比較低。

而較令人關注的部分,則是玉女岩淺處的海綿覆蓋率高達17.5%,並且多是一種稱為蝕骨海綿(Cliona spp.)的海綿。中央研究院湯森林研究員指出,這一屬的海綿在綠島柴口、公館也觀察到,在加勒比海相當「惡名昭彰」,因為它的骨針較為強壯,因此不像黑皮海綿在颱風來襲時就被刮除,大面積佔據了礁盤,將不利於其他附著生物(例如珊瑚)生長。


2017年蘭嶼珊瑚礁體檢,底質覆蓋率調查結果。製表:環境資訊中心。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俞升副教授補充說明,海綿是以過濾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機微粒為主要的食物和能量來源。有研究發現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Cliona spp.組織裡有共生藻,因此水中營養鹽濃度高的話是有可能助長它的生長,至於是不是主要因素,以及台灣的Cliona spp.是否也有共生藻,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這一屬的海綿會分泌酸性物質分解碳酸鈣的硬底質(例如珊瑚骨骼、牡蠣殼),進而在底質裡面鑽孔,這可能會造成底質結構的弱化,加快侵蝕的速率,但這也是鈣元素在自然界中生物地質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的一環,只要是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對生態系的穩定不見得有負面的影響。目前大部分的文獻指出Cliona spp.主要以死珊瑚或生物的碳酸鈣殼作為生存的底質,不太會對其他的生物造成直接傷害。但是間接地傷害是有可能。例如:Cliona附生的牡蠣殼會結構弱化,導致牡蠣的掠食者螃蟹可以比較容易把牡蠣殼破壞攝取裡面的組織。同一屬中少數幾種,例如:Cliona delitrix會直接跟珊瑚競爭,特別是團塊狀的珊瑚,造成珊瑚死亡。

指標性魚類的部分,分別有記錄到蝶魚、石鱸、笛鯛、大於30公分的石斑、鸚哥魚和裸胸鯙。蝶魚的族群密度介於1-5隻/每100平方公尺,最低是乳頭山淺處,最高是母雞岩深處,而這裡的笛鯛和鸚哥魚族群密度也是穿越線中最高,分別是每100平方公尺3.5隻和4.25隻。而這可能是因為母雞岩深處的穿越線旁就是礁盤邊緣,是魚類特別喜愛棲息和出沒的地形。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部分,則是記錄到魔鬼海膽和硨磲貝。硨磲貝的族群密度為0.5-1.75隻/每100平方公尺,最高在乳頭山深處。其他無脊椎動物則沒有觀察到。

硨磲貝(林育朱攝)
2017蘭嶼珊瑚礁體檢記錄到硨磲貝,是指標性無脊椎動物之一。林育朱攝。

多位在場志工表示,經過操作珊瑚礁體檢後,開始學習辨認海裡面許多不同魚種的差異,而且也可以認出什麼是珊瑚,並且也感慨到,台灣的珊瑚礁比起國外許多潛點並沒有比較差,也很漂亮,就是魚不多,覺得非常可惜。

2017年台灣珊瑚礁體檢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會關渡自然公園共同主辦,並由台灣滙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贊助。

參考資料

  • Acker, KL and Risk, MJ, Substrate Destruction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by the Boring Sponge Cliona Caribbaea on Grand Cayman Island, 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Vol. 55 (1985)No. 5. (September), Pages 70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