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6年6月2日一場暴雨,核一廠電塔倒塌,幸好反應爐及時停機,未釀成事故。但也讓台電先斬後奏高度爭議的核一廠2號機「降載延修案」,提前劃下句點,進入大修;全台核電只剩核三廠1號機,約占台電系統淨發電量的3%。
梅雨重創北海岸,多處淹水、土石流、磺溪橋遭泥水沖斷,不知核電廠是否安好?黃國昌委員辦公室協助環團申請現勘核一廠,6月15日一早下著雨,前往核一廠的路上,仍有許多尚未清理完畢的坍方,應該不會再出事吧?但壞天氣才是瞭解核電狀況的好時機,希望一切平安。
會議室裡,台電人員簡報說明:核一廠西側山坡受到大雨沖刷土石影響,導致2號機主變壓器至開關廠3座電塔中,第2座倒塌,引動2號機自動保護系統動作跳機,目前處於安全停機狀態;並介紹後續復原情形及未來防汛措施。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提出:這次的暴雨,應當作對核電廠的壓力測試,好好檢視廠內安全問題,特別是排水問題。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研究員陳泰良表示:台電目前規劃核一廠除役後,用過核燃料繼續放在廠內;而核一廠廠區內實際上就有多處發生嚴重坍方,再加上周邊地區以及聯外道路上也是處處嚴重坍方,顯見該地區的水土保持已遭極嚴重的破壞,拿該廠區來作為核廢料的貯放場安全性實在堪慮。
我則建議:應全面檢討廠內環境條件,目前核一乾貯設施設在山坡與土石流潛勢溪包夾處,恐非安全處所,於找到廠外安全貯存地點前,就廠內有無相對安全的地點?應一併檢討;目前反應爐雖然停機,用過核燃料仍有風險,希望檢討廠內電力設施的安全性,強化相關防汛準備;要假設核一廠周邊道路中斷,成為孤島的狀況,廠內有無足夠的救災設施可以因應?
台電人員回應:核一廠在災後有疏通水溝,處理排水問題;乾貯場是安全的,受影響情形相對輕微;廠內雖無大型機具,但有小山貓,可清理土石;核一廠過去曾分析,就算萬年一遇的降雨,也是安全的。我則質疑:分析是用模擬的,「電塔倒塌」應非可接受的日常事件,建議從此次事故經驗,檢討過去的分析有何問題?還有哪些潛在風險?如何防範?台電人員告知:原能會物管局有提到此次「疑似」超過安全設計基準,要求重新檢討。
簡報結束後,搭上巴士實地現勘。第一站停在乾華溪畔,橫跨溪流的管線,堆著泥土、樹枝和石塊,一旁的欄杆歪斜變形,附近拉起標記「危險」的警示布條。暴雨當時,泥水應該漫過管線,才會留下這些痕跡。而溪的另一側,是土石崩落後,失去植被光禿禿的山壁,上方則是倒塌後尚未修復的高壓電塔。
過往,原能會就核一乾貯設施,可否抵抗土石流或順向坡走山災害之質疑。曾回應:乾華溪床下游坡度較緩,不足以提供土石大規模移動數公里之動能。然從此次乾華溪下游管線,遭土石襲擊、填埋的經驗,土石未必只會來自上游,也可能從溪畔的山坡沖下,溪床坡度平緩,未必絕對安全。
往上游方向看去,兩台挖土機正在清理溪床,暴雨過去近兩個禮拜,厚厚堆疊的泥沙和石塊,仍未清除完畢。與溪流平行的紅色消防管線,凹了一處,凹陷處還殘留著土石。如果天災時,管線被土石打斷呢?我問。那就更換新的管線,台電人員回應。如果消防管線斷裂時,剛好發生火災呢?想起紀錄片《311逃命拼圖》中,地震、海嘯,合併火災發生,連海面也因漏油而燃燒起來的慘況。災害未必會發生,但不可不設想最糟狀況該如何因應。
繼續往上游方向前進,來到乾貯場。巨大的乾貯筒緊鄰山坡佇立,邊坡覆蓋大片帆布,帆布邊緣可看到下方土石裸露。設置地點離山坡這麼近,這次乾貯場雖無災情,難保未來遇到更大的豪雨,甚至伴隨地震時,不會有危險。而下游的土石,至今仍未清理完畢,如果類似的災情埋住裝有用過核燃料的乾貯筒(註:目前尚未啟用,通風口還貼著膠帶,筒內並無用過核燃料),甚至筒身破損、輻射外洩,能否及時清除完畢?會不會威脅救災人員的健康安全?
走出乾貯場,外面就是乾華溪,小小的乾貯場,夾在山與溪之間,面對兩項風險源。自橋上往乾華溪上游望去,今天的雨勢不大,但水流湍急,溪裡有許多大石頭,可以想見,暴雨當時,恐更加波濤洶湧。台電人員說明,此次暴雨,溪水雖然上漲,但離乾貯場址還有一段距離,似乎覺得安心。然而面對極端氣候,是否可以永遠安心?
僅管感謝台電人員在忙碌的災後復原時期,花時間說明、導覽廠內狀況;但核一廠兩部機組分別在民國67年底和民國68年中商轉,距今已近40年,用過燃料池爆滿,乾貯設施又有諸多疑慮,而1號機停機900多天,日子仍然照過,2號機則在降載延修爭議中,發生電塔倒塌事件,提早進入大修。盼政府能宣布核一廠提前除役,好好處理核廢料,早日實現非核家園。
※本文轉載自【核一踏查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