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生態影展巡禮】與自然共生——法國梅尼古特生態影展(中)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歐洲生態影展巡禮】與自然共生——法國梅尼古特生態影展(中)

2017年12月09日
作者:李若韻(Joyun LEE)​
(系列專欄,承接上篇

從生態影展到動物紀錄片學校,培育別具意義的觀摩片

在歐洲,各國所舉辦的生態影展族繁不及備載,每個影展都有自己的風格,和自己所認定的藝術價值,除了表現在誰能夠抱走大獎外,影展最重要的開幕片、觀摩片,也是能窺知風情的重要觀察站。

法國梅尼古特生態影展的特色,除了在內容上對生態倫理極為重視外,對幕後生態影像工作者的提攜,更是不遺餘力。

在影展所放映的35部競賽片之前,播放了兩部與競賽和獎金無關的觀摩片:開幕片《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Tant qu'il y aura des tourterelles),與觀摩片《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L'or bleu du Rajasthan)。

多數的影展會在開幕當天選擇著名的國際導演或是國際製作公司的影片播放,藉此號召人氣,但梅尼古特影展首日卻選擇播放新生代影像工作者的作品,因為他們不是陌生人,而是都從影展所開辦的「伊夫勘動物紀錄片研究所(IFFCAM)」中畢業的學生。

伊夫勘動物紀錄片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可以說是法國生態紀錄片搖籃,許多從事生態紀錄片界的工作者,皆從這裡畢業,也有許多已經知名的法國生態電影前輩,會到此學校擔任客座教授,電影界中最需要的人脈,從這裡累積。

已舉辦32屆的梅尼古特生態影展,在開辦近20屆之後,影展創辦人多明尼克・布禾(Dominique BROUARD)認為,與其年年在梅尼古特影展做一個六天五夜的生態夢,不如直接在這邊辦一所學校,讓影展所在乎生態價值,貫徹在教育裡,培育更多的生態紀錄工作者,讓美夢延續。

該校以兩年期研究所的學制營作,讓學生學習和「生態面」、「影像面」的理論與技能,在畢業後有能力製作出對生態友善的紀錄片。來就讀的學生在過去大學的背景,主要可以分做三種領域:生物相關科系畢業、影像相關科系畢業、和人文科學類如文學系、歷史系、社會系與其他。接受一般生與在職生,申請後不分班一同學習與拍攝實作。

影展創辦人多明尼克(圖中發言者),在開幕片《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放映前,特別介紹該片導演、製作團隊、與生態顧問,為此十分重視。

影展創辦人多明尼克(圖中發言者),在開幕片《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放映前,特別介紹該片導演、製作團隊、與生態顧問,為此十分重視。攝影:李若韻。

開幕片《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Tant qu'il y aura des tourterelles)》的兩位導演,便是過去從伊夫勘動物紀錄片研究所畢業的校友,他們在法國社會以獨立生態紀錄片工作者身份出道。該片利用兩年時間製作,紀錄一種看似平凡的鴿子「歐斑鳩(European turtle dove)」,卻是在歐非兩陸遷移的候鳥,具有重要的生態指標,法國鳥類學家自2001年開始研究歐斑鳩的遷移路線,拍攝團隊以此為主題,跟著專家跟著鳥,穿梭在不同的國家裡,將此遷移路線的解密過程,詳細訴說在紀錄片中。

《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52分鐘,導演Marion PETIT、 Joachim BOUYJOU,2016,法國製作

另一部觀摩片《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L'or bleu du Rajasthan)》,則是正要從研究所畢業的同學的共同製作。這11位畢業生,從法國遠赴印度,記錄位於北印拉賈斯坦小鎮的農民用水議題,從該鎮農民的觀點出發,當原始作田被徵收成生態保育區、當原始水源被攔截成水壩,農作該何去何從,生機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場人權之爭(human right)、還是自然權之爭(nature right),或是水權之爭(water right)?

梅尼古特影展的開幕夜,連續播放兩部與伊夫勘動物紀錄片研究所相關的作品,一個代表業界、一個代表校園,傳承意味濃厚。

《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44分鐘,伊夫勘之友協會共同創作(l'association "Les amis de l'IFFCAM),2016,法國製作

WEB TV,由學生主導的直播媒體平台

梅尼古特影展與伊夫勘生態紀錄片研究所的關係,是密不可分與互利共生的。雖然一開始如果沒有影展,是不可能會有學校的;但是,以梅尼古特這麼偏遠的小鎮,在歐洲日漸競爭,且數量越來越多的生態影展裡,它沒有走向沒落,也是因為有學校學生參與,讓影展擁有一代代的影像新鮮人,永保學院派的初心,凝聚了幕前與幕後的力量。

大衛是伊夫勘生態紀錄片研究所畢業七年的校友,學校畢業後,他陸續在一些傳播公司與自己接案中度過,但他最想要的還是創立一個獨立網路媒體,製作他所在乎的生態故事。

在梅尼古特影展的籌備期間,大衛回到學校拜訪影展創辦人兼校長多明尼克,聊聊自己的生涯規劃,多明尼克鼓勵他,在每年影展期間,現場本來就有一個特殊單元叫做WEB TV,這是多年來影展獨創的網路媒體平台,它位於影展會場的角落,布幕一圍,就成為一個簡單的電視攝影棚,做映後座談或主題性談話節目,內容開放給應屆學生自由創作,在網路上直播,在臉書FB直播功能發達的現在,梅尼古特影展在多年前已經有一獨立網站平台,年年在影展時直播現場畫面與映後座談專訪。

第32屆的WEB TV,除了應屆學生還加入和像大衛這樣的校友後,有了更突破性的設計。

以《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的映後座談為例,由於該片在影展首日的傍晚放映,考量觀眾的體力負擔,將映後座談調整到第二天早上,節目名稱為「和導演吃早餐」,邀請了該片導演與鳥類專家,接受兩位主持人的訪問,主持人一位活潑一位嚴肅,現場氣氛融洽。

在一個小時的現場節目中,來賓們充分介紹影片目的、歷程、鳥類知識,並準備了相關資料隨著主題在現場播放,此外,WEB TV小組也製作了很多有趣的短片來串場。

WEB TV雖強調網路直播,卻嚴謹的以電視台節目規格製作,三機作業(一台定拍廣角、一台側拍特寫、一台手持捕捉細節,拍攝台上與台下互動),導播台、燈光與音控設備都在攝影棚旁邊,網路直播室則在後方另外搭建的小房間裡,避免干擾。觀眾來來去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前來欣賞,或等到現場節目播畢後,走向台前與來賓面對面聊天。

WEB TV位於影展會場的角落,將四周架起布幕變成為專業小巧的攝影棚與來賓席

WEB TV位於影展會場的角落,將四周架起布幕變成為專業小巧的攝影棚與來賓席。攝影:李若韻。

「和導演吃早餐」的現場節目中,主持人(右)正在訪問《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的導演

「和導演吃早餐」的現場節目中,主持人(右)正在訪問《當我們還擁有歐斑鳩》的導演。攝影:李若韻。

網路直播室裡將現場畫面與事先準備好的影片現場編輯,即時上傳到影展獨創的直播媒體平台WEB TV

網路直播室裡將現場畫面與事先準備好的影片現場編輯,即時上傳到影展獨創的直播媒體平台WEB TV。攝影:李若韻。

令人羨慕的後畢業製作——伊夫勘動物紀錄片研究所的培育過程

梅尼古特影展每年所提供的影像資訊與影展活動,不僅讓伊夫勘動物紀錄片研究所的在校生,有最新鮮與最直接的實習管道,梅尼古特影展每年最主打的影片,更是不避嫌的公開推薦該屆畢業生的作品。500人的放映廳的首映場,讓許多學生家長、畢業校友、與對伊夫勘學校有興趣的人都會齊聚一堂,像是一場專屬於「伊夫勘之友」的夜晚。

以第32屆為例,今年的學生作品是《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一部討論印度水源議題的環境紀錄片。首映之前,影展先推出小型音樂會,讓觀眾從「電影配樂」的情緒醞釀印度風情,作為暖身。

《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的幕後配樂受邀至現場表演,一位唱歌一位伴奏,將嘻哈元素混合進傳統的印度音樂裡。

《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的幕後配樂受邀至現場表演,一位唱歌一位伴奏,將嘻哈元素混合進傳統的印度音樂裡。攝影:李若韻。

由印度法國混血姐弟組成的音樂團體(Parveen et Ilyas Khan)

由印度法國混血姐弟組成的音樂團體(Parveen et Ilyas Khan)。攝影:李若韻。

《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的第一筆製作資金,來自「伊夫勘之友協會(Les amis d’IFFCAM)」,由學校成立,讓協會成為學生跟學校的中間單位,能使學生保有創作自由不被分數與文憑控制,又能共享學校既有的硬體與軟體資源,每年邀請已完成學業的研究所二年級學生,製作一部於國外拍攝的生態記錄長片(外國指非法國本地)。

伊夫勘之友協會僅提供1500歐的基本製作費、基本硬體拍攝資源、製作發行DVD、和在影展當天首映,關於生態長片製作中的其他需求,必須由畢業生自己想辦法

以《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為例,該屆13位畢業生之中,有11位願意參加,他們利用各種管道,總共籌措26000歐元的經費製作(約台幣90萬)。

經歷約半年的前製期,這11個人累積了能默契應對變化的故事架構後,為了節省經費,他們分成三組輪流前往印度,每組皆有一位導演統籌畫面與故事,確保最後的風格不要相差太大。

團隊中的剪接梅麗莎說,她是第一組並且是第一個抵達印度的工作人員,她最忘不了當她自己躺在當地旅館的床上,等著明天醒來要去機場接同學們開始正式拍攝,真的是興奮的睡不著覺,對她和其他同學來說,這次的長片完全是期待兩年的機會,而這真的要開始了。

總共兩個月的拍攝期,選在當地鳥類生殖季、生態資源最豐富的時候,《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和過往幾屆的動物紀錄片不同,該片並沒有特別著重於哪位動物主角,僅有側訪當地居民、生態保育意見領袖,呈現拉賈斯坦中無奈的農民生活,當家鄉被規劃為生態保育區之後,失去了自主用地的權力,當家鄉水源被新建立的水壩攔截後,更失去了得到水的權力。

三組人馬累積了大量的畫面素材,捕捉了印度鄉鎮與城市的氣味,故事線像詩一般,從農民提問的口白開始:「沒有了水,你該何去何從呢?你只能從事旅遊業,當一個熟知生態的嚮導,然而,這樣的生態保育區吃不到自己耕種的糧食,你只能離開,去城市工作,喝著用金錢計價的水源」。

團隊中的攝影席方說,其實在印度的那兩個月,新鮮感與興奮感讓人每天都很忙碌,他們拍攝了生態面向、人文面向的拉賈斯坦,只覺得一切都太酷了!但等到回到剪接室時,才發現滿坑滿谷的素材,到底該怎麼說故事呢?

於是他們又花了將近五個月的時間看畫面,三位導演同時角力,最後才完成。《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有兩個重要的片段,是讓具節奏感的配樂帶領著畫面走,這兩個片段觀眾看到了各式各樣的鳥類生態相,也看到水流向各式各樣的場域有著截然不同的處境。

梅尼古特影展給予新一代法國影像工作者的不只是能被介紹、能播放作品的肯定,影展之後,他們拿著這份作品,到其他影展參賽,或為階段性的履歷,逐漸進入社會,然而,下一屆的伊夫勘之友的畢業作品,也同時刻籌拍中。

不停止的梅尼古特影展,讓生態影像教育變得具體和有行動力,非常令人羨慕。

首映會上,《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的所有工作人員均上台,介紹此片與製作感想,在台前放置的竹簍是拉賈斯坦的傳統盛物器具。

首映會上,《拉賈斯坦的藍色黃金》的所有工作人員均上台,介紹此片與製作感想,在台前放置的竹簍是拉賈斯坦的傳統盛物器具。攝影:李若韻。

當屆畢業生的作品在影展首映,是梅尼古特影展最具特色的地方,台下坐滿了伊夫勘的學生、校友、師生、家屬、與其他影像工作者。

當屆畢業生的作品在影展首映,是梅尼古特影展最具特色的地方,台下坐滿了伊夫勘的學生、校友、師生、家屬、與其他影像工作者。攝影:李若韻。

播映之後現場有DVD販售,伊夫勘之友協會提供1000份的DVD製作,並有專屬的生態網路媒體平台可以販售

播映之後現場有DVD販售,伊夫勘之友協會提供1000份的DVD製作,並有專屬的生態網路媒體平台可以販售。攝影:李若韻。

→繼續閱讀下篇

※ 本專欄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