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陷阱 大象誤食「hakka patas」竟成盜獵外一大死因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美味陷阱 大象誤食「hakka patas」竟成盜獵外一大死因

2017年10月08日
本報2017年10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蔡麗伶審校

野外大象族群仍持續受到威脅。斯里蘭卡官方調查,過去五年來,1171隻死亡的野生大象,自然死亡的只有104隻。其他「非自然」的死因包括了象牙盜獵,或是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導致與大象發生的衝突,例如槍傷、通電圍籬,以及當地一種極不人道的誘餌炸藥「hakka patas」。

野外大象族群。圖片來源:AlGraChe。

在斯里蘭卡,野外大象有不少「非自然」死法。圖片來源:AlGraChe (CC BY-NC-ND 2.0)

外表是南瓜 裡面卻是炸藥的「hakka patas」

斯里蘭卡《島嶼報》(The Island)今年8月刊登一則報導,標題寫著「Hakka patas injures jumbo calf seriously」(叢林小象受重傷 兇手指向Hakka patas),引起注目。「hakka patas」是一種陷阱,包裹以黑火藥、石塊、鉛塊製成,對動物來說卻是美味的誘餌。一旦動物咬碎「hakka patas」,石塊與鉛塊互相碰撞、擦出火花,炸藥隨即引爆。

這種陷阱通常是誘殺小型動物用,但常被大象誤食。報導內提到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地區的一頭幼象,嘴部就因誤食用南瓜偽裝的「hakka patas」而受到嚴重損傷,除了頷骨、牙齒有如被肢解般,也有約30公分長的象鼻因此被炸掉。

一般來說,遭「hakka patas」傷害的大象不會立即死亡,而是要經過三個月的折磨與掙扎才會漸漸喪生。

「非自然」死因居高不下 槍傷、通電圍籬都是威脅

根據斯里蘭卡野生生物部(Department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DWC)統計,過去五年來,有1171隻野生大象死亡,其中只有104隻是自然因素;若只看去年的統計數字,279隻死亡大象裡,只有35頭是自然因素死亡。

主責野生生物健康業務、同時也是首席獸醫師的薩拉卡.普拉薩德(Tharaka Prasad)認為:「槍傷是一大死亡原因。另外,有些農夫會將藥劑放在農作物以毒殺大象;通電圍籬也可能讓大象觸電身亡。即使這些受傷動物被發現時還活著,牠們也只有一絲機會能恢復生命力。」

根據斯里蘭卡動植物保育條例,讓保育類物種傷亡,可判監禁或罰款斯里蘭卡盧比20萬到50萬元(約台幣10萬以下,斯里蘭卡月薪約為台幣9500元)。總幹事索里亞班德拉(Sooriyabandara)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在保護區內還是外,使用hakka pattas陷阱都是違法的。但這實在很難稽查。」

民眾在國家公園內拍攝到的因「hakka patas」陷阱而死亡的大象。圖片來源:Shanaka Aravinda。
民眾在國家公園內拍攝到的因「hakka patas」陷阱而死亡的大象。拍攝當時大象已死亡一個月。圖片來源:Shanaka Aravinda (CC BY-NC-ND 2.0)

各個國家公園都沒有足夠的員工進行監測、調查等工作,很難查出是誰放了炸藥或是誰下的毒。「大象可能會為了尋找水源四處漫遊,因而破壞通電圍籬進入村莊,引來村民開槍反擊。」其中一位國家公園職員也補充,由於沒有足夠的員工,迫使村莊只能向民防部隊(Civil Defence Force)尋求協助,但他們通常沒有受過應對野生動物的專業訓練。

野生生物部長佩雷拉(Gamini Jayawickrama Perera)在接受斯里蘭卡《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採訪時表示:「如果動物持續受到折磨,必須開始擬定新法,限制居民使用火藥,並且揪出火藥商。這至少需要新增1000名工作人員,目前已向內閣請示先行補充200位名額。」

民間組織發揮創意  試圖緩解人象衝突

2002年成立的斯里蘭卡野生生物保育協會(The Sri Lanka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SLWCS),致力於人象衝突議題,每年在斯里蘭卡處理人象衝突事件的花費就約為1000萬美金。

傳統上,居民會使用爆竹來驅離象群,防止牠們侵擾農地等人類活動範圍(特別常用在收成之後的農作儲存場),然而使用頻率若高、大象習以為常後就會失去功效。SLWCS輔導農民使用太陽能充電的電圍籬,最近則嘗試在大象的路徑上養蜜蜂——這個方法在非洲能有效威嚇大象,但並非全球通用,因為環境條件不適合的時候,蜜蜂就會棄巢。另一個不樂觀的因素是,全球蜂群都因為污染和疾病(還包括無線電、電視和手機的訊號造成蜜蜂定位困難)處於衰退狀態。

SLWCS近期也試著種植柑橘類的樹木當作圍籬,好處是收成能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在坦桑尼亞南部的魯安達國家公園(Ruanda National Park)郊區,另一個基金會進行了不同的新穎方法——在作物生長季節時種植「辣椒圍欄」。

叢林之外的保育難題 第一步要先掌握族群動態

另一方面,大象保育的限制仍有很多,更精確地掌握族群狀態、增進對人象關係的理解,都是各國政府、保育組織還在努力的方向。今年8月,印度政府提出新的大象族群報告(Synchronized Elephant Population Estimation India 2017),參與研究的大象專家拉曼.蘇庫摩爾(Raman Sukumar)表示,印度目前約有27132隻大象,儘管比起2012年的數字減少了10%,但仍屬穩定族群。另外,根據報告,另一項數字也維持「穩定」——每年約有400人、100隻大象死於人象衝突。

野生生物保育協會印度分會(The WCS-India)則對此報告抱有疑慮,認為政府的估算方法並未考慮到棲地狀況如何影響到族群分布、數據也不夠嚴謹,該會保育生態學家瓦倫.戈斯瓦米(Varun Goswami)認為:「別再用數象頭的方式,應該納入棲地使用、分布、擴張領域等變因估算並監測大象族群量。用科學方法監測大象族群,才能在重要的保育區裡正確評估族群動態、找出優先保育對象和減輕衝突策略。如今幾乎一半的亞洲象棲地破碎化,或是嚴重受人類活動干擾,人象衝突的案例數與嚴重度都持續攀升,讓瀕危的大象處境更加嚴峻。」

多數人還未意識到大象(甚至其他野生動物)已經不只棲息在叢林,而可能迫於現實,在其他鄰近區域出現。目前也只有少數研究把目光放在叢林之外的人象關係。戈斯瓦米表示:「要能預測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點、設計出可以有效管理衝突的策略,都取決於對衝突緣由的理解程度。」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蔡麗伶(LiLing Barricman)

In my healing journey and learning to attain the breath awareness, I become aware of the reality that all the creatures of the world are breathing the same breath. Take action, here and now. From my physical being to the every corner of this out of balance's planet.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